北京青年祥子的梦想,就是挣出一辆车,就像身经百战的武士赢得一颗徽章,可以使他自由、独立。他早出晚归、风风雨雨地拼搏,打动了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泼辣的她设计嫁给了这个比自己小十多岁、老实勤奋的大男孩。就在祥子觉得离梦想一步步越来越近时,厄运却悄悄降临。岳父的刁难和失踪,虎妞的难产去世,社会局势的混乱,使得他举步维艰。困顿的岁月里,他与邻家女孩小福子由怜生爱,小福子因生活所迫卖身为娼,祥子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定来!”……
骆驼祥子 读后感 第(1)篇[cp]我记得这个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个时候我们习惯分析各种精彩的段落,或明或暗的句子,当时并不知道个人主义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印象中语文老师反复强调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那会她也没有给我们解释过什么是个人主义吧!虽然现在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读完这本书算是有一个笼统的理解了吧。
祥子从一个忠诚,勤劳,有梦想,单纯的青年变成一个懒惰,狡诈,得过且过,圆滑世故的人。惨淡的社会现实让一条有梦想的咸鱼绝望,像是要把所有生活在泥淖里的人都赶尽杀绝,到处都是冷漠的小市民,先进的社会主义者在被打压,在四处逃亡,或是在权力和钱财的诱惑下失去最初的信仰,“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
内心像是对外界一切事物和经历的映射,可怜的祥子没有文化,没有交上知心的朋友(在这里应该是有个人主义的弊端,祥子想着单枪匹马干出一番事业,没有合作意识,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和梦想中的一辆车)从小在乡下长大,受到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勤恳恳的价值观的影响,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之后,实在是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可以支撑他的内心世界,外界的一切经历让他的内心有了彻底的变化,价值观也随之沦陷,没有人帮他走出阴影,祥子陷入了为自己划定的一个黑暗无助的世界,再也没能走出来。
小说里留下的一线希望便是曹先生一家对祥子的帮助,让我想起一句:命运的手里还是有漏网之鱼的。执拗的祥子在走投无路之后能去寻求曹先生的帮助已是很难得的事情,这也是经历带给他的经验,我们想当然的明白曹先生必会给他帮助,然而小福子的死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把稻草,祥子再也站不起来了,所有的希望全部落空之后便很难再给自己一个前进的理由,祥子一步步走了下坡路,老舍先生形容祥子: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之前觉得确实如此,但在知道祥子悲剧的结局之后,觉得人还是不看透自己为好,一步步去认识了解而并不是去看透,不管对于何事何物,看透是一件让人又失望又沮丧的事情,挑战和创造是可以贯穿人的一生的,虽然痛苦但却充实地快乐着,所以我们可以做到一辈子都在发现新的自己却从不看透。祥子就是认为已看透了自己的一生,再无重生的希望,他在看透自己的同时也忘记和失去了自己,“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向绝路”,祥子早已忘记了自己结实的身板,忘记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最初的梦想,祥子没有再在漩涡里撑出拳头挣扎出一个自我来,祥子顺从着黑暗的漩涡死在街头。[/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