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安东尼·伯吉斯惊世奇作,库布里克经典电影《发条橙》原著小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百部英语小说。《发条橙》以天才的想象力书写自由与强权的碰撞,一出版便震惊了世界,震惊了远在美国的大导演库布里克,由此催生了他著名的电影《发条橙》。虽然该片被禁30年,直到导演去世后才解禁,却在世界各地被奉为青春影片的经典。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梦魇式预言故事:亚历克斯是个无恶不作的街头少年。由于一桩人命案,他被逮捕,当局在他身上试验一种特殊手段,将他“改造”成一个一有暴力念头就会无比痛苦的人。只能行善,无力作恶,他丧失了选择善恶的能力,丧失了自由意志。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上了发条的鲜橙……
发条橙(纪念版) 读后感 第(1)篇本书的现实意义对现在来说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填鸭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及在现在相对封闭的言论环境的群众,还有就是日常在各种不合理的管理之下压抑着思想的人们。
今天有同事笑我看发条橙,说我重口味。但对真正读了这本书的我来说,因为没有看过电影的夸张的镜头以及还是翻译后的版本,因此暴力色情都能很明显地看出只是这部小说的配菜而已,真正吸引人的是主角亚历克斯,他的机智,他的思想,以及与他聪明思想所不匹配的对危害社会的热爱,他的自剖自省,他的无可奈何,他的幼稚轻信,全都让读者感同身受,因此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启发也是深刻的。
其实我觉得,整部小说里面,说明发条橙这个理论的不止在亚历克斯被误导条件反射,对罪恶与音乐感到恶心的那段时间,而是在小说的前后部分有相关说明。比如一开始说亚历克斯做怎样怎样的坏事,其实这都是在当时那个社会上的风气驱使的,政府的集权,警察的暴力也显示出了武力治国,政府要员居然会去尝试扼杀思想的方法去对付群众,这是政治环境思想的变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超级暴力也是被这个社会驱使的,他们被天然的上了暴力的发条而不得自知。还有就是在末尾,亚历克斯的条件反射虽然被治好了,但是,在医院被政府要员问话的时候,他撒谎了,他认为作家他们对他不好,都是坏人,幼稚的他再一次相信了内务部长,但是对于他的这个个体来说,那又有什么错呢?从此他也被上了虚伪,自私的发条。
就是这样,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使得我们在成长乃至老死的过程中上了无数无数的发条,伪装,献媚,易怒,严肃,暴力,孤僻,压抑,都是我们产生的保护壳,屏蔽着我们的思想与自由,是否能看破这一点,找回自己,不忘初心?限制我们的不是贫穷,而是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发条橙(纪念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