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如考古学家般穿行于博杂的历史文本,收集起蛛丝马迹、断简残章,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他尝试去寻找那些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那些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传递文明的使者,在重重阴影中辨认他们的踪迹,倾听他们含混不清、断断续续的声音:他让我们的目光再次驻足那些久远的往事,我们会沉醉于“沉水、龙涎与玫瑰”;可能会想象“布谢的银树”;或者怀揣心中的“八声甘州”远行;更有可能,我们会把目光放在基督传教士利玛窦的身影之上。在想象中,逝去的事物重新生动展现,一个个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衔递交流的人,如一只只青鸟,倏然划过天空,它们飞翔的路径和姿势被想象、被铭刻。
青鸟故事集读后感 第(1)篇2018年1月16日读完李敬泽《青鸟故事集》,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何为青鸟?可以理解为职司侦伺并传递消息之鸟,在唐诗中,青鸟“跨越蓬山之远、云外之遥,传递人类的心意和情感” 。据作者考证,汉语中,翻译之“译”字源也出于鸟。
作者恰如殷勤的青鸟,在中西历史的断简残章中,搜罗那些寻常难见的人和事,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把故人故事串联起来,通过细节再现历史。
这是一部知识之书,作者旁征博引,每一个掌故,都以小字标示其出处,有考据之严谨。同时,作者以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历史进行剪辑并重新建构,呈现出历史的另类模样,发掘出形成历史的另类逻辑。如,我们熟知的“鸦片战争”,不只是教科书中告诉我们的那些结论式的话语,在作者这里,前有肇因于马嘎尔尼的觐见礼仪之争,后有错误百出的、经由无数次“鸟译”而面目全非的奏报,并因此形成的一系列对洋人的误读误判,最终酿成战祸。
阅读其书,每让读者在惊诧之余不禁莞尔,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惊诧者,如开罗会议上,宋美龄的言行居然也“返与他心腹”“翻来诱同族”,如此者甚多。莞尔者,如作者选取的美国人威廉·亨特《旧中国杂记》中的案件:印度水手被解递广州,知府审案,请来行商蔡懋(绰号老汤姆)作翻译,老汤姆又请来会说几句印度话的木匠阿树,于是,几个人进行了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知府在审讯,老汤姆胡说八道之余不忘自矜,阿树在推销自家私货,印度水手则一头雾水,旁边一群洞若观火的人在围观。这个场景太令人捧腹,很像一部舞台剧,作者也喻之以《三岔口》并以诙谐幽默的语气写到: “你看我哄他哄得很漂亮吧?”。
细思上述场景,又有很深的隐喻性,语言在人群上空乱飞,没有达成任何交流。但是,诚如作者所言,“语言的相遇是两种互不交融的‘现实’的碰撞,是聋子和聋子的对话,只有他们(老汤姆们)能够将双方引入同一个现实平面。”而“历史就这样在多种多样的想象和幻觉的冲突中展开”。这正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相遇时的基本状况。
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栩栩如生的描绘带我们探寻历史的幽深处,作者深信“历史的面貌、历史的秘密就在这些最微小的基因中被编定,一切都由此形成,引人注目的人与事不过是水上浮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