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 第(1)篇一、稀缺产生的问题
忙人很难有空闲,穷人很难翻身。很多时候往往不是因为表面的事情太多没时间做完,或者是能力太差没法赚钱导致钱不够引起的,是因为长期的稀缺,从而将人的眼界和思维局限在了稀缺的事务上。
稀缺一方面让人只顾解决眼前的事情,只关注到了紧急不重要的事,而忽略了重要但是相对不紧急的事情,例如:吃健康食品、存钱、健身等等;另一方面稍微有一点意外,就会让自己陷入无比的混乱中,所以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容易犯错。例如:一个会议推迟导致后面的会议都迟到,生病以后没钱生活等。
所以,我们在日常当中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陷入了稀缺的混乱中,不管稀缺的是时间还是金钱。
二、解决稀缺问题的方法
1.需要关注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可以设置一些方法提醒自己做这些事情,例如定闹钟吃药。2.让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忽略中,通过其他方式完成,例如定投。3.利用好自己的余闲,换句话说就是做好规划很重要。但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能满负荷,留出一定的余闲的重要性。从这点可以引申一个现象,就是加班文化。个人很反对加班文化,认为长期加班只是降低效率自我安慰的做法,文中的观点也有研究表明,长期加班除了会降低效率,甚至会降低总产出。
文中还有几个观点很受启发:
1.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入土。其实相比较后,就会发现平常在小物品上的“节约”根本没什么作用
2.实验表明,人在某种专业技能上,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可以从量到质上,与其他人有着本质上的认知差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