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不仅涵盖了原书的理论框架及译文翻译,而且,在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的同时,在后面的“解读”中对原文进行了辨析,能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收获更多人生的智慧。
传习录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本应该给满星的,但因为部分现代人的解读回于牵强附会,给了四星
读了王阳明,我才惊人的发现,现代很多的思维框架,比如吸引力法则,查理芒格的总是反过来想,费曼技巧,早在500年前就已经被王阳明提出过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他的理论直至今日,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我在这里整理了几个个人总结的思维方式。
在社会中,既不要做一个十足好而没主见的老好人、老实人,也不要做一个十足奸诈的恶人,而要去做一个有良知、懂得为他人着想的理性人。偏向于善,但你不要过了。过犹不及。
一以贯之,做事不要总想着未来,亦不要总是抱着过去,更不要幻想一些不存在的东西。立足当下、立足根本,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福利自然来。该对未来做计划就做,做完就放下并执行。就像大树要立根本,之后该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的事。
顺应自己内心中的良知—那些生来就有的“善”(如孝义,对他人的同理心、责任心等),去除心中的“恶”(不良的、过度的、会导致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想法和欲望)
至善应为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让人心里舒服)
知行合一,真知和实践是分不开的,万事都需事上磨,方才立得住。
只有“诚意”,且始终如一,方是“真知”(外在表现为,你为父母尽孝道,心里也感觉到高兴,而不是像表演一样,换句话说不存在私欲,而且一直如此)而致诚则是格物的功夫,存善去恶,灭人欲。
知识见闻并不是不用追求,但是必起知识见闻,更应该去追求本心。(在良心的基础上,使用技巧)
做事的手段方法,需要变通。不可拘泥。
中正平和,其关键在于慎独。
忠恕,忠为使自己快乐的事,对他人也要做;恕就是自己不会快乐的事,对他人也不要做。
拥有私欲就容易上当,而欺诈者专门寻找你心中贪小便宜的弱点;而心中清明之人,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自能识破谎言。
初读心学,未免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我这就再去找本其他传习录的解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