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第(1)篇看完书后又去补看了纪录片,并不是觉得书写的有多好,是被悠久的技艺所折服,是被这样一群工匠所感动。有些与现在生活有距离的东西确实更令人神往。
1 慢
现代社会以快为本,路上的人形色匆匆,公司单位要效率,企业要业绩要增长,员工考核kpi,人恨不得多生出几双手,多张出几个头,只恨分身乏术。
而这样的一个奇葩部门却从来禁止加班,要人慢,再慢些,磨个工具,去纸的杂质就让你练上几年,对年轻人来且不说有没有那个耐心,看同龄人不断跳槽,月薪飞涨,自己若干年来只打杂应该很难有人耐得住那种煎熬。要论成就,那些老师傅一辈子几十年也做不了几件名活,随着修复,以后就给这些年轻人露脸的机会只会更少。
2 清贫
书中小闽2004年工资1000多块,那时我正在北京上学,每月兼职做家教也能赚500多,有些在机构做的兼职的同学能赚2000多,相比下,这工资真心不多。想来也不难理解,一年修不好几件东西,产出的慢,自然不会工资很高。
3 舍
干了这行就得舍弃原来的性格,舍不了的干不了这活。首先人要慢下来,要精细,要有耐心,还的爱这些文物,才能有责任心的去做好。更要克制创作欲望,修复旨在还原,要一板一眼的遵从文物本意,不舍弃自己的创作就无法揣测融入到文物的意念中。
4 失传的技艺
听到他们最多的感叹是古人工艺太高了,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那惊讶程度与当代人不明白金字塔怎么建造是一样的。每当我们惊异于外国工业工艺的高超时,有时候忘了我们也有可以引以为傲的工匠。工艺为什么会失传,除了战乱外,主要原因是它的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有些东西说不出,只有做的多了磨的多了才能体会到,师徒制通过师徒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徒弟才能学的会,才能体会到。有些东西,需要调用第六感官才能体会的到,修复的工艺全是一种。
5 神往
看纪录片的弹幕里,很多人对这工作羡慕,神往。我觉得是很多人也希望自己慢下来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