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读后感 第(1)篇于是阅读一本严肃书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了一下记录,一共是读了五个半小时多点,忽然感觉非常能印证这本书的观点。
每当我拿起手机的时候,第一反应还是去确认一下消息,看一下b站lofter的更新,然后就被各种各样纷繁的推送吸引了注意力,根本停不下来的那种。因为这些东西本质上不需要我真正的思考,只要随着滑动屏幕就能从精简通俗的文字和连续的图片视频中活的我想要的东西以及精神上的娱乐。但是看书就不一样,它的文字严谨并且需要理解,不是能光从表面上就获取信息的,所以就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并且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从本能上来说是不愿意动脑子的,当互联网这个媒介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布和接受碎片情绪化信息的平台时,会对这种更加容易接收的娱乐化表达,从而放下需要深思熟虑的书本。其实比起工作学习人们更加愿意玩游戏刷抖音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当这种疏于思考变成一种普遍现象,所有文字和图像的内涵都浮于表面,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被巴多胺的分泌取而代之的时候,我们真的离赫胥黎笔下的“新世界”更近了一步。
所以我觉得“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可怕却也很现实的预言。
还有就是尼尔波兹曼绝对是个预言家,这本书发表于1985年,如果把书里的对象换成互联网绝对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细思极恐。然后还是觉得这本书后半部分有一点点形而上吧,虽然传播的媒介影响了我们接受的内容,再加上人好逸恶劳的本性,从娱乐至死的桎梏里跳出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可人还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吧,虽然传播媒介无法被改变,但选择是否接收和如何利用都是可以受到人的控制的。
(不知道自己瞎逼逼了一大堆什么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