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在线阅读地址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第(1)篇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其实,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关注点大部分决定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可以说,有很多不客观吧

我关注的有很多我心存疑惑的东西,越长大越明白世事的复杂,越明白灰色地带的大量存在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如果按照我之前幼稚的价值观,我会说她怎么能出轨呢,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孩子呢,但现在的我明白大人的世界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黑白,世俗道德上的悲剧也会有人性的光辉。安娜是个风情万种的人,她的优雅,她的得体谈吐,她的翩翩风貌,只不过,命中一劫,她内心追求的爱情刹那间被伏伦斯基点燃了,但,迫于环境,迫于世俗道德,她的牺牲越有对爱的追求奋力不顾的色彩,悲剧前超人伦道德的牺牲的浪漫色彩。最后终会陨落。有时,这个过程中是美的,但最后是死啊。这不经让我思考,死并不是论断一切的标准,死不是美好事物的败笔,它是悲剧的美,也是美的悲剧。死就一定要被否认吗?它给的美会不会也在一些方面超乎生给的美呢?但安娜的死因是爱里的极度惶恐,她不是为清醒理智地爱牺牲,而是盲目的献出了自己。

爱不能成为女性生活中的最高追求,不可以卑微到尘埃里。

这种从小,不论是浪漫的电影还是童话中都潜移默化传输的观点,很难改变,但要改变。女孩子,也要有绝对的独立性。

咳,爱太美,但也太危险。

还有,人是不是太随自己心意了,是不是对一切都越来越具有包容度了,一味地追求绝对自由,爱。这是从未来人们的眼光看到的时代的世俗道德局限性与超时代的自由追求精神碰撞的结果吗?如果是,是当时的时代道德局限太大太旧,还是一直在发展的越来越追求自我独立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新和先进呢,还只是人类的无限包容的产物呢。

当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告诉自己,真善美是个永恒不变的标准,让它来看看吧。

咳,不管时代的精神潮流指向是怎么样,永远追求真善美,是不会错的。

美如果与毁灭并存,那还是看到美吧。或者跳出这个局限,毕竟很多人也有很深刻的爱情但不会这样子啊,所以,追求绝对的美容易极端,时刻清醒,善于把握,才不会失去理智,造成悲剧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