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人文精选:物种起源》所阐述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译林人文精选:物种起源》新译本的译者苗德岁和校阅者于小波不仅在博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胚胎学等方面有强大的知识背景,且都有极好的英文水准和中文文学素养,对中英双语间的互译极富经验。
物种起源(译林人文精选) 读后感 第(1)篇这是一本已经知道谜底的推理书。
从小接受进化论的教育,也在课堂上了解过DNA的我们,回过头来,看达尔文小心翼翼地推理,提出在他那个时代惊世骇俗的进化论。
他从鸽子的人工选择引导到自然选择;从生殖胚胎等角度解释着物种间的生殖隔离;用冰川运动的遗迹推理一个寒冷的世代,进而解释了各地高海拔生物的相似性;用结构的相似,尤其是那些退化了的组织残迹,猜想出生物的进化树;从南太平岛屿的植被的独特体系,猜想一个温暖的南极大陆的存在,该猜想被大陆漂移假说所支持,并在1970年左右被证实。对化石的集中分布,以及中间环节的缺失,达尔文也用地质变迁和生存斗争做了完美的解释,后续的地质发现,则不断的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对于物种的大面积传播,除了认为有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影响,他还做了许多实验,查了许多笔记,证明风,洋流,鸟,乃至于船,都是生物扩散的媒介。在解释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鸟的多样性时,他认识到即使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差无几,初值的不同也会造就完全不同的生态,混沌思想的萌芽。
最终,他归纳出突变,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是进化三要素。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而来,神创论与灾变论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博物学家们的物种和变种之辩,如他所料,已不为后世所重。
读完全书,除了享受一遍教科书式的逻辑推理,还有对世界地理及生物的介绍,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冷知识,比如一把池塘的泥土可以长出457株植物,华莱士沟区分了两大动物群等等。
对于人性,他认识到那些年长者不会接受他的理论,希望在年轻人那里。他知道很多博物学者,终其一生,都在重复事实而当做解释,一辈子在预设的结论里打转。
当然,受时代所限,书里很多遗憾,比如他相信用进废退,认为是环境带来突变,所以对观察到的突变相关性大感疑惑。对于返祖现象,杂交等,他已经思考到胚胎,生殖系统。想要再深一点已经无处着手。和我们对前沿问题的迷茫类似,英雄,终于还是败给时代,带着多少为什么而离世。
最后,谈一点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在突变和过度繁殖这两个指标上,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如最简单的朊病毒。而自然选择的作用,即其所隐含的,对生态位的争夺,更无从说起。
与其担心这个,还不如担心超级细菌的崛起,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命之演化,可不是永远都从低级到高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物种起源(译林人文精选)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