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作者塑造了梅、蕙、瑞珏等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血泪控诉。而鸣凤、倩儿等“下人”的死,则更深刻地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作品没有停留在暴露这个“家”的罪恶、揭示它必然崩溃的命运上,而进一步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叛逆的一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读后感 第(1)篇断断续续十几个小时,终于把这部小说看完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要么反抗,要么灭亡。这种反抗是痛苦的,因为没有前人可循,倩如剪发,这对于勇敢的琴来说,也是难以做到的,她需要做好面对恶语中伤,家人的反对等等。觉民不接受强迫的婚姻,终日惶惶,如果不是高老太爷的去世,或许他也没有勇气继续反抗。而觉慧,作为兄弟姐妹中“希望”一般的存在,也是痛苦的,鸣凤的死在某种意义上,也和他的怯弱有关。 灭亡更是痛苦的,梅表姐、瑞钰、蕙表姐、淑贞、鸣凤,她们身上有种“眼枯即见,天地终无情”的命定论。即使痛苦,可只有反抗才能有希望,灭亡只是反抗道路上的尸体。反抗者只有看到灭亡者的尸体,才会有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淑英是最具代表性的,她的形象是立体的,她身上有所有人的畏惧、也有着坚韧的勇敢。她的纠结、挣扎、奋斗,是当时千千万万个青年的血泪史。
觉民与琴,他们之间的爱情,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在心中小心翼翼地维护与恳求的期待着,而结果也最终未令人失望。有了梅表姐与觉新的这样一份悲剧性爱情作为全书的开始,总是会让我对悲剧的爱情宿命有一份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曾担心他们之间的爱情同样逃不脱分离的宿命。但是这两个人对爱情强烈的求生欲,对幸福执着的追求,对彼此的坚持以及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的鼓励,让我仿佛在崎岖泥路荒山枯草间看到了鲜花与彩虹,这是生的希望,这是勃勃生机,更是好不容易的幸福的味道。我无法分辨出是否会情节照进现实,我只希望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能够多发生些,即使并不像我们自己想的那样幸福,但是至少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不后悔。
《家》《春》《秋》,你看,最终度过的是封建之冬,迎来的是民主自由之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