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谈话的泥沼 读后感

谈话的泥沼

作者:陈丹青

直指现实,嬉笑怒骂,陈丹青首部言论集。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谈话的泥沼在线阅读地址

谈话的泥沼 读后感 第(1)篇

陈丹青说“中国没有‘上流社会’,但有‘上级社会’”,“理想的社会参与,是知识分子不事政府,但可以说话”,“集体乖顺的另一面,就是很凶,集体表态、集体声讨”,这些言论可谓一针见血,有激愤胆魄,亦有淋漓性情,但不是只为口舌之逞。陈丹青思维活跃、言语犀利、臧否有度。他回应记者“有人说骂也是一种爱国”的问题,说道:“单独叫骂,不是中国的国民性,集体叫叫,或许是……但我不以爱不爱国评价骂。说实话,指实情,就是好的骂,就是骂得好……社会进步,靠一万件事情,一万份努力,九千次失败,这才或许进个一寸半寸;骂,且须是诚实而精彩的骂,或有万分之一的作用吧,哪有骂着骂着社会就进步了。”此次翻阅这本《谈话的泥沼》,有助于还原真实的陈丹青。“所有教育问题最后还是体制问题”,“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它比赤裸裸的权力还可怕,因为一切挂着学术的名义”,“我发现你跟他争,根本没用,你等于在争权力,不是争学术。”同时,陈丹青说“我绝对不希望年轻人‘冲破体制’,不要夸张退学、辞职这种个例。我不认为退学辞职是勇气,而是性格与命运,倘若像韩寒那样,加上智慧、韧劲,就能自食其力,葆蓄自己的成长。韩寒对得起他的幸运。都说他成功,谁留心他付出了什么代价吗”?在陈丹青身上, 不止有着质疑和批判,这一切的基础仍是冷静思考、开放和多元的价值观。“冲破体制”不是目的,不是价值观。陈丹青痛恨的是时代假体制之名对于群体的消费,他注重个体的个性和成长。“我看重认真的愤怒、艰难的愤怒,尤其是,单独的愤怒。”《谈话的泥沼》让我们窥见了当下的言语氛围。娱乐至上,有效消解了严肃话题,它使我们忘记,什么才是有益的交谈。针对这种现象,陈丹青说道:“倾听、接话、展开、反诘、委婉暗示、索性挑明、中道迂回、劈头道破……访谈理应是快乐的,访谈也是陷阱。人面对人,语言诱发语言,知性而恳切的对话本该引人聪明,而在历年卷入的采访中,我已渐渐沉入话语的泥潭。”就像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经说道:“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在我们身处的周遭嘈杂的年代,什么才是有益的谈话,或许可以从《谈话的泥沼》中寻找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谈话的泥沼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