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成人教育训练经验,探究了人内心浮躁、忧虑的原因,总结出了消除忧虑,让人心静的具体方案,指导人们如何打造平和且强大的内心,如何与人良好的相处,获得快乐美好的人生。《心静的力量》是一本汇聚了卡耐基毕生思想精华,极具心灵激励和实用指导价值的永不过时的心理自助宝典。
心静的力量 读后感 第(1)篇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里前两条是这样的:
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这么大的一个人物,要敬什么?这么忙的一个人,又为什么每天要抽出时间来静坐?那时候真是特别不能理解。
心中烦躁的时候,便总是想起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头的那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可惜没有荷塘可以走。
后来才慢慢懂。敬,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敬天法地,时刻保持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求阙心态。静是自己修身养性、在极度烦躁之际能够平心静气有所得的重要手段。湘军攻打江宁最关键的时候,曾国藩心绪难平,便在安庆江督衙门特辟一静室,每天静坐一小时,连续一个多月,直到九弟的捷报传来。
《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更有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湘军将领罗泽南临终遗言便是“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这是东方的静。
拿破仑•希尔是作为现代成功学大师和励志书籍作家,在不美国,他比人们熟知的戴尔•卡耐基有着更高的地位。他的著作《成功规律》、《人人都能成功》、《思考致富》》更是号称销售过亿册,影响了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两任总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在84岁高龄写下收官之作《心静的力量》,他说,这本书他筹备了70余年,拜访了500多位美国成功人士,但我相信,心静,更是这位一生追求成功也引导别人成功的大师在晚年时候最大的感悟。
希尔博士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探究罗斯福、爱迪生、福特、洛克菲勒等人的成功轨迹,总结出16大心静方法论,更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极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让每一个内心浮躁的人,可以静下心来,有所思,有所虑,有所得。
在本书中《内心平静与内心力量》中有一段话:
值得注意的是,哲学家总是深知内心宁静与平静的力量。这绝对不是内心空无志向,而是内心能把持、判断和评估最高形式的志向。平静的内心也不是在尘世走动、没有世上种种杂事可忙的人所独有的特质,因为有些最平静的内心反倒生活得最累。
儒家的传统知识分子,往往会主张静。当他们不向外寻求权利、财富、名利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而向内寻求,去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己认可并坚守的道,一旦得道,他们便会觉得格外幸福。这,大概便是静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关于静的认识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