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传》前半部分为居里夫人自传,居里夫人真实地记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孩坎坷的求学经历,战争带来的灾难,她在追求科学道路上的顽强坚持,及她对伴侣、孩子、家庭生活的爱。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对美国之行记忆犹新,在战争中她采用镭射气治病救人。后半部分是皮埃尔传,是居里夫人为丈夫所写。居里夫人用真诚而坦率的语言,通过对两人共同追求的科学事业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来往的回忆,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了皮埃尔·居里对科学的崇高追求和无私高尚的人格魅力。
居里夫人自传 读后感 第(1)篇居里夫妇的科学研究观及其实践(不为个人名利而为全人类)、艰苦的科研及日常生活、科研成果……,等等这些在翻开这本书以前好多人就已经听说了。本书给我的新东西,最亮点是:“居里家”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观念和事实:
皮埃尔·居里(父亲)没有受过正规的中小学教育,是靠家教长大的。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獎以及他在几个领域的贡献足以证明人家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伊雷娜·居里(大女儿)没有上中学,而上了一个她母亲(居里夫人)与几个人共同创办的、培养他们自己子女的学校。这学校实际上就是个学习班,小孩子不分年龄混班上课。虽然没有接受正规的中学教育,伊雷娜·居里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她1935年因《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与丈夫弗雷德里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个现象怎么解释?
人们可以说:伊雷娜·居里得诺贝尔奖不奇怪啊,给这个学习班讲课的老师有几个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哦,……
或者人们也可以说:爹妈都是诺贝尔奖得主,龙生龙凤生凤嘛。
我想,用居里夫人的教育观来解释这种现象,可能更有说服力。她说:
“……我却并不想让她进中学念书,因为我总觉得中学的课程太多,课时太长,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发育。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顺应其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学习文艺知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了读写练习上,并且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令学生喘不过气来。而且,这类学校所设置的大部分理科课程都和实践相脱节。”
好奇心和想象力(当然还有艰苦的工作)是这几位“居里”成功的秘诀!成功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启发、培养和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不是把它们掐死在摇篮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居里夫人自传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