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一个中国商业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教父级企业家,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搏杀奋斗。他和他缔造的企业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却最终披荆斩棘,登上了个人意志和时代的巅峰。他早年投身军营,却未上前线杀敌,做的是基建工程兵;改革开放后,军队改制,他转业于国企,却给所在企业造成巨额亏损,最终被除名。时年43岁的他,失业、离婚、负债200万元,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带着仅有的2万余元钱,在破旧的仓库里成立了华为。然而30年后,当人们提起华为时,它已经是跻身世界五百强之列,年营业额逾8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任正非传 读后感 第(1)篇我觉得这本书比较像“华为传”而不是“任正非传”。看过褚时健的传记再来看这一本,会有种在书写上“粗制滥造”的感觉,一笔带过的部分比较多,也没有很深入写人物本身,所以才说比较像“华为传”,看过《褚时健传》就会懂这种感觉了。
大致内容:
基本介绍任正非的出身与背景——20世纪90年代层层击破国外通信行业巨头贝尔、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AT&T、朗讯等,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96年后开始四海征战,打开市场,足迹踏遍俄罗斯、非洲拉美、中东、欧洲等——接着是公司内部管理、财务管理、用人制度、客户至上——最后,是任正非的个人篇。
印象最深:
1。居安思危、保持活力
新员工进来先进行三年的销售工作(其实我是质疑的,技术岗也是吗?就算是,长达三年?),到期必换岗位:技能的多样性,落实到我自己身上,我就在想,一份工作做久了一定要有突破,习得新的相关技能,扩大知识闭环。1996年“炒干部”风波,辞退30%管理层,优中选优,避免位高者掉以轻心,保持警惕。
2。学习模仿、追随超越
任正非在前段时间的采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公司这三十年来伴随华为成长,做出了很多无私的贡献,教明白了我们怎么去走路”。人力资源体系、财务体系、产品研发体系都是学习美国公司的。“现在业界最佳是西门子、阿尔卡特、爱立信、诺基亚、朗讯、贝尔实验室等,我们制定的产量和管理规划都要向他们靠拢,跟随他们并超越他们。”
3。客户需求、更新速度
大至科技公司如此,小至日常消费品耐用品公司也是如此。科技公司自然科技含量技术要求高一点,这些我是门外汉就不说了。就说日常消费品,作为消费者你自然希望会有新品,新款式新样式,正是这种发明力创造力在推动企业保持更新有新意。这种感觉是之前小试过当中间商,总希望供应商有新的东西。也像参展的采购商总是会问:今年有没有新款。往小了看新东西要保持创造力,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尤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新鲜感。往大了看新东西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比如5G,而第一个发现的人就像一条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