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社会》揭示了基因在各个生物学尺度上——从个体细胞到整个物种——的合作和竞争中所使用的遗传策略。本书描述了基因组在癌细胞、尼安德特人、有性生殖、生命起源中的运作方式,并一直强调着一点:给予基因间相互作用足够的重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规律。
基因社会:哈佛大学人性本能10讲读后感 第(1)篇本文精华在末尾几段话:
从某个层面来讲,我们是自身基因社会的产物。因此,人体的诸多物理属性,如大脑的结构等,都是我们等位基因的产物。如此看来,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我们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呢?我们的基因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感情、冲动。我们已经看到,理论上单个等位基因便可能足以让任何生物歧视其同类中的其他种群。我们的偏见是为了帮助我们自私的等位基因,而这对我们这些有意识的个人或整个人类都未必是件好事,意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比尔·克林顿的看法很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早已超越了我们之间微小的差异。
我们并不只是受基因奴役的麻木的生存机器。当基因让我们的判断带有偏见时,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到底是任其发挥还是表明立场。在基因社会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资源总是相当短缺,因而使得那些促进损人利己行为的等位基因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正是这一切造成了如今人们的损人利己行为,比如不由自主地无视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与其盲目顺从这类不由自主的冲动,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做出更人性的选择,比如向流浪汉问声好甚至施与帮助。
基因社会对我们判断和选择的影响远远超过本书所介绍的少数几种基本过程。偏见同样存在于我们的决策中,譬如晕轮效应让我们从极有限的信息中得出过于自信的推断,这类偏见也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正如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所述,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偏见,并据此调整自身思维过程,那么这将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做决策时的偏见,还要意识到基因社会数百万年来演化出的其他所有偏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自觉的个体。在某些情况下,顺应自身的偏见对我们有益,例如,我们对某些有毒气味的厌恶感正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必须自觉抵制自身基因所导致的偏见,正如我们在抵制种族歧视时所做的那样。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十分值得玩味。在过去几百万年中,我们的祖先一直顺应着基因社会,而地球上其他生命显然还依然如此。但我们却已然开始超越我们的遗传物质,渐渐扩大了我们要保护的对象范畴——从家庭延伸到了村庄和国家,继而延伸到了全部人类;当我们考虑到动物权利时,我们的保护范畴甚至延伸到了人类之外。
改述一首古老的赞美诗,那就是:基因社会使我们前行至此,但正是人性让我们在此刻回归。(It is the society of genes that brought us thus far, but it is our humanity that must now bring us home.)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基因社会:哈佛大学人性本能10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