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

中国人的日常

作者:梁晓声

《中国人的日常》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记录了各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淋漓尽致地绘制了他们五光十色的精神图谱。这里有对前途命运茫然无措的打工者,视清名胜过一切的老妪,志大才疏的文学青年,猜忌心重的小老板,一心培养女儿当明星的父亲,不作为的官僚,纯洁的初恋情侣,不肯把第一次交给城里人的农村女孩,爱上自己工的女东家,以及在最最平凡的日常中,甚至是在困苦的境遇中,仍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的普通人。他们的善良与大度,忌刻与软弱,渴求与迷茫,各异的人生原则与生活哲学……诸多要素的拼接与组合,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温度与性情。

中国人的日常在线阅读地址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 第(1)篇

本书的语言平实中见力量,笔墨多着于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大概是因为梁先生自己也出身寒微,所以自有一份为贫苦大众发声、示以同情和尊重的温柔。以及对丑恶不公的谴责和厌恶。

先生回忆了早年年少困顿之际受到的多方朴实真挚的帮助,并对自己来不及回馈有所抱憾。在其后来成名之后的生活,他也有多次对素昧平生之人慷慨相助的经历。两者结合起来看,有种人性中最朴素的善良被绵延不断地传承的意味。也许底层人民最朴素的善良、面对生活困苦的隐忍和努力才是中国人品格的底色。毕竟是经历过文革洗礼后的知青,先生笔下的中国人日常的描绘是客观的,“夹杂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这种让我们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继续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更有说服力,对仍对世界有所迷茫的我(们)有所启发。

整本书看下来哭了好几次。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瘦老头那章。

瘦老头是个文革受害者,身患癌症被发配边远林区,却用风烛残年点亮了几个懵懂孩子的一生。让我又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教师的伟大。那个物资匮乏年代,老师对抗病痛的唯一武器是家乡寄来的一包包榨菜,而他又慷慨地用其循循善诱顽童重启对知识的热爱。

想想一位因为知识在那个年代遭到不公平迫害的绝症老人,仍未抛弃自己对知识改变孩子以及贫困国家命运的理想和希冀。孩子脱口而出的一声老师就令之潸然泪下。他们真的像蜡烛,而今日中国之灿烂又不知是多少这样的老一辈人燃烧自己合力推动的呢?他们用知识照亮了一个贫困国家的出路,总觉得我们也该用新的知识做些什么才是。

(这是一个正经得有些矫情的结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