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竹翻译的《月亮与六便士》一书是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月亮与六便士》的灵感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颇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痴迷绘画,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取灵感,创作出令人赞叹的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毛姆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第(1)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应该是最寒酸的自传体小说了,人物的经历被描述的苦不堪言,而且你会不由得说一句,主人公也太奇葩了,正如作者所说:很难用一种叙述方式或者某种风格的文字将他的一生恰如其分的描绘出来。前半部分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主人公抛弃家庭,扔下与他曾经相敬如宾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们,追寻所谓的理想,就这一点我能理解,也能接受,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给理想冠之以崇高的定义.如果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因为追求理想而抛开家庭是不成立的,因为在之后他又重组了家庭。能说明他自私,冷血嘛,好像也不成立,因为思特里克兰德说,有时候欲望和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控制着他,虽然他极力想去挣脱,显然都失败了,不得不说重组家庭是被迫的,显然人是很难去战胜自然赋予的“力”的。是理想败给了现实?还是现实被理想不断的侮辱,无视?显然我是属于前者,至少目前如此,在这一点上,思特里克兰德是勇敢的,坚定的,他放弃了很多人羡慕不来而又安逸的生活,只要一个馕,足够的纸和画笔,便能开始寻梦之旅。对于开头提到的疑惑,我现在有了一丝自己的理解,思特里克兰德一直在与他的心魔斗争,与另一个自己抗争,到最后松懈了下来,应该是他悟到了没有得到,怎能放下的道理,于是一次次的经历得到和失去,最后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寻到了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理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如果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理想肯定会掺杂不纯的东西。他让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掉那幅壁画,很多人认为这是自私的,因为人类制定了很多所谓的“标准”以至于大多数人思考的参考系还依赖与它,但思特里克并非常人,他一系列古怪,不同寻常的行为都脱离了正常的标准,遵从自己创作完成即无用的的论断,或许正因为他是冲着理想去的,所以他的初心很纯粹,简洁,完整。如果在标准里评判对和错,是与非,可能结果会令人失望,如果跳出所谓的标准,用上帝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身边的事物,可能是另一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