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读后感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作者:左岸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纠正人性弱点和培养人性优点的学科,认识到人性的优缺点后,我们就可以在心理上占据上风,就可以随时把握对方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无论是扩展人际关系还是维护人际关系,心理活动均参与其中。它既包括自我的心理活动也包括对方的心理活动,任何时候都不要情绪化,别让不良情绪主宰自己,然后做对事说对话。这样的话,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变得轻松自然了。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线阅读地址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读后感 第(1)篇

那么,我们平时在维护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呢?
1.比较亲密的距离
亲密距离的范围在0~40厘米之内,一般来说,只有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之间才会保持这样的距离,比如亲人、恋人、好朋友。这种距离范围,双方基本上是不设防的。
2.礼仪距离
范围大概45~120厘米,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适用于普通朋友、同事之间的相处。也就是对方是认识的人,但又不是很亲密。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3.社交距离
这个范围为1.2~3.6米,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关系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等,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4.公众距离
范围在3米开外。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这四种距离分类虽然是按照物理距离划分的,但是也能够体现出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保持的心理底线。比如说亲人恋人之间,可以分享的事情就比较多,心理距离更近。同事或者客户,最好保持礼仪距离,工作之外的事情少谈。陌生人就更要保持安全距离,不威胁到对方的心理空间。
总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要想保持顺畅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防线,不能随意突破。既要学会和别人友好交往,又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让彼此之间陷入尴尬境地。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己度人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正确运用这种效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