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为了凑字数,托德或是随意描写眼前所见,或是肆意嘲讽校规及老师和同学,但即便如此,也能从中看出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伍德罗夫人早就用她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处罚方式来挽救托德。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了,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人们更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身上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
托德日记 读后感 第(1)篇倘若你认真地听过青春期孩子的心声
这个故事以日记的形式开启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叙述视角,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而就是这期间的写作成就了这本书——《托德日记》
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了,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舒尔曼幽默独特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渐渐爱上这个锋芒毕露的角色。
他是老师眼中的“坏小孩”,屡犯校规,是老师眼中的废物,被同学孤立排斥,但是,他真的是这样吗?
会帮助朋友缝衣服的他,很坏?
会担心母亲,孝顺母亲的他,会很坏?
语言表达相当出色的他,拼词大赛几乎夺冠的他(由于某些暗箱操作未能如愿),这样的他很坏?
为了帮朋友制作演出服装,翻垃圾桶,搜回收站,这些行为是一个所谓的“坏小孩”能办到的吗?
随着一篇篇日记,看着托德从敷衍到真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我一点也不觉得他打破某人的眼镜有什么问题,就因为一个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便如此的不公平吗?愤怒才是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许它的宣泄口粗暴了点,但不能因为这样便给他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
在上学期间,我们都遇见过这样被老师贴上标签的“坏孩子”,家长会叮嘱不能与他们走得太近,实际交往过后却会发现他们比起所谓好学生更重情义,他们也想努力,也在努力,只是被蔑视久了,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让他们的表达方式过于偏激以及别扭。
在这不得不说,舒尔曼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视角,成功地传递出了托德特有的早熟、犀利和幽默,故事背景被舒尔曼巧妙地编织进了每一篇日记的叙述中。
舒尔曼机智和幽默的叙述让我们看到这个有魅力的、愤怒的年轻人的内心。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非常高明的故事设定,让我们简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适读年龄层很广,但是它最有可能打动那些觉得功课无聊却渴望找一本有意思的书来读一读的年轻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