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家里或者学校如鱼得水,而在友情、婚姻、职场中却束手束脚?为什么你总有一种被透视感,害怕进入新的关系、新的环境?为什么你总想与人残酷地竞争,难道不能同舟共济地合作?为什么家境优越,却深陷偷窃这样的勾当?如何摆脱性格梏桎,轻轻松松走向幸福人生路?人终究会遭遇到种种放不下也想不开的烦恼、纠葛和挫折,自我超越就成了人生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内心总是自暴自弃或者陷入虚假的优越感,就是让自己生活在黑暗当中。当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摊在阳光下,或是把光带入内心,疗愈才会发生。生活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只有向光生长,接受生活的雕琢,才能走向真正的卓越。
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读后感 第(1)篇向光生长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生于1870年,卒于1937年,与弗洛依德和卡尔.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大志在介绍他的读书方法时提到,他在看一本书前,会先看完这本书所有或至少大部分书评,来决定看或不看。我以往看书之前会比较在意自己的判断,并不喜欢先阅读其他人的书评,避免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然而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意识到大志方法的可取之处。
阿德勒其实更为经典的另一本书叫做《自卑与超越》,据说与《影响力》《乌合之众》《少有人走的路》并称心理学四本入门读物。那本书还在书架里,之所以先翻开这本书,一方面是被书名吸引,另一方面其实是由于这本书未购,遂被放在了有无限卡时的优先的地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因为无限卡,扰动心理,读了可以不必先读的书,有点得不偿失哈。所以啊,有机会是要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
前面先介绍了了阿德勒的生卒年月,就是为了给他一个定位。大师归大师,经典归经典,对一个作者的认识,除了作品,同时要放在他的时代来看。
阿德勒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是相对比较浅显,偏向儿童心理和教育,而且不乏比较极端的案例。应该说,大师的很多观点,我是十分认同的,人基本上很难自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的。当然人的意义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命题,其实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大师在这本书里,至少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人生意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他人的联结,包括家人,朋友,同事以及社会等等。这与罗素在《幸福之路》中,鼓励人们向外寻找幸福,一个意思。
阿德勒对于自卑、优越感,过度补偿等方面的阐释还是不错的。但毕竟是近一百年前的人物了,心理学在此期间毕竟有了不少的发展,难怪我会觉得似乎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向光生长,很美的画面,可是这本书的原书名根本就不搭边,都是书商的小心思,我反复看到了小编们得意的笑哈。当然也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书还是还可以的,算开卷有益吧。但以后读书前还是要听听别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认真的书评,这也算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小收获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