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一死了之,不料一直苟活到了今日。在对自我的彻底否定与毁灭之上,盛开出凄美的物哀之花。被誉为“麻疹书”——就像每个孩子都要出麻疹一样,每个日本人的一生中,都必然会读一次《心》,夏目漱石代表作,该书完成后第三年,夏目漱石因病去世,这是一本很黑暗的小说,写于1914年,过了100年读起来还是让人心里发紧,在日本属于一生必读的小说,就像孩子都会发一次麻疹一样,这本书被誉为“麻疹书”,爱、孤寂、背弃、死……将日式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名作,资深译者徐建雄,主张用“质检”的方式追求准确优美的译文。
心读后感 第(1)篇曾经打开过这本书,看到开头以为是个女子对自己先生故事的叙述,不甚感兴趣,便作罢。
前不久看《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看到女主的朋友在威慑男主时,男主手中掉落了这本书,在女主与男主开玩笑将男主抵在书柜前的时候,男主沉默的盯着包里的这本《心》。女主最爱的书是《小王子》,女主单纯爽朗的品性也的确和这本书能契合,那么,《心》这本书对于理解男主是否也很重要呢?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又点开了这本书。
看之前我将这本与另外一本书的翻译做了比较,最终选择了这本,因其文字更加平和,符合日本文学的气质,可以说,他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想法。郁闷的是,另一本书的简介完全交代了故事情节,所以我失去了这些情节出现时带给我的震撼感。这本书是不适合提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希望看到这篇书评的书友能直接点开书而不再看其他。
夏目漱石的文字和日本美学带给我的感觉是相符合的,熨帖心灵,使心平和时再让心上始终环绕着淡淡的忧伤。读本书和读幽默讽刺的《我是猫》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因为被“剧透”的缘故,读完本书也没有很深的感觉,大都是理性思维占主导。文章也没有渲染情感的写法,大都是平淡的叙述。
认识到了世间的恶不可怕,虽让人对这世界怀有畏惧,但内心的正会让自己有存活的力量。而一旦意识到自身的恶并将其付诸行动,笼罩余生的,便是一片黑影。没有人能就自己除了我们自己,但当自己觉得自己不具备被拯救的资格时,无法对“活”这个动态行为产生丝毫积极性了吧。
人性是自私的,先生深谙此道,他的眼前没有了滤镜,他的心赤裸裸的呈现现实。一切行为皆可解,而答案最终都归于那份私心。
扣掉的一星源于自己对第二节的不理解,这些笔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