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古典戏曲中最可爱最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杜丽娘。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姐,因《诗经·周南·关雎》章而伤春,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走出闺房,来到花园寻春。在花园睡着的杜丽娘与年轻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她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汤显祖通过奇幻的情节和巧妙的组合,使得杜丽娘从阳世到阴间又再回到阳世,最终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通过杜丽娘这一形象,《牡丹亭》将广大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表现了出来。
牡丹亭(精注插图本) 读后感 第(1)篇老实说,这种才子佳人式的小说读起来有些接受不了,或许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有些苛责,但总觉得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与想象中的差距甚远。以为《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经典,一定是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突破传统的封建理教,表现了对于爱情的追求这样宏大的主题也没怎么读出来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许多故事情节很荒唐突兀,又会觉得只是文人的富贵风流梦罢了。老师曾说过\\不要站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古人的行为\\现在可能无法理解的古人的一见钟情,私定终生,认为没有什么,在古人看来确实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这样看来,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确实是幸运的,能遇到自己所中意的人并且在一起。
总的来说,《牡丹亭》的语言华美,有口语化的气息,但更多的可以感受的文字的魅力。但是需要演唱的太多,导致故事情节看起来有点累。这也是作为戏剧的一个缺点吧。与《西厢记》对比,会很明显的感受到戏剧的进步。同样的才子佳人,私定终生,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总感觉更轻佻,而且主人公的性格都不太喜欢,甚至认为主人公应该是红娘才对嘛。而《牡丹亭》中故事人物也多了起来,人物的性格相对丰富立体些。杜太守对国家的忠心听到夫人\\死去\\的冷淡,因女儿行为的迂腐,还有陈留良,道姑,这一个个配角都很有趣。男女主人公虽然爱情来的莫名其妙,但是确实存在着真情,两人的感情也通过情节很好的表现出来。起码在动乱中柳梦梅还能去替杜丽娘打听父母消息。最后书生因为被打了好多桃条气的不认岳丈的样子真的很有趣。人物相对讨喜,故事情节也丰富的多了。虽然故事依旧有些荒诞,比如杜丽娘莫名其妙的就伤感死了,两人就因为在命中幽会就相互喜欢了,三年又还魂有些出戏。如果柳梦梅中不了状元呢,这样的故事多少还是属于理想主义。但是,这样的戏剧已经相当不错了。对比《西厢记》,会看到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手法等方面的进步。当时那么严苛的理教,能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去突破这种束缚真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想这也许是它意义所在的一部分原因吧。也许,现在看来会略显粗糙,但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起码是块奠基石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牡丹亭(精注插图本)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