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有假象。你生气,他逃避,你抓狂,他更沉默……明明相爱的你们,为什么会陷入无法沟通的死循环?你希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丰富,但面对陌生人群,却有种不自觉的恐惧?你渴望与父母亲近,但对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你却无力改变,继而失去耐心,烦躁不已?每一段食之无味的关系背后,都有着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是什么,让看似亲密的你们产生隔阂、误会,甚至无休止的伤害?史秀雄(Steve Shi)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通过深入探讨与恋人、自我以及父母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大量案例,引导那些在情感关系中有困惑却无解的人,走进隐秘的内心世界,正视苦痛的根源,由此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假性亲密关系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比较喜欢书的后记里与自己相处的一段:
与自己相处是所有事情中看似简单但又最具挑战性的。十年前我不曾考虑过这件事情,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别人相处就够了。因为太习惯自己的存在,所以很少认真地考虑和自己相处这个概念。
独处就是与自己相处,独处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会做什么,就是你与自己相处的方式。留学时期我有很多独处的时间,大多数时候是不情愿地被迫独处,这样的独处几乎就是心灵煎熬的同义词。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它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我无法时时刻刻控制它,甚至还会被它所影响。比如,在极端寂寞的时候,内心的折磨甚至会让胸口感到疼痛,因为受不了这种折磨,便会喝酒,颓废度日,通宵玩游戏,或者匆忙地投入一段感情。但越逃避,痛苦的感觉就越强烈。持续的痛苦给人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你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所做的事情是行不通的。
在尝试了很多隔靴搔痒般无奈的方法之后,我学会了允许自己寂寞、难过、失望和心痛。我不再习惯于在不开心的时候谴责和鞭挞自己的内心,而是在独处时对自己说“又只剩下我和我自己了”,然后用一杯小酒、一盘自己做的回锅肉或者一趟漫无目的的散步来庆祝独处的时光。
我不得不学会在独处时和自己对话,给自己讲笑话,回忆开心的事情,或者和自己讨论各种问题。我的态度开始变得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刻薄挑剔,总是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快乐。而内心原谅自己的时候,我会感到被自己拥抱,温暖与宽慰会油然而生。
被宽恕的内心会因此变得活跃、有趣,会产生很多新鲜的想法,会指引我注意到很多被忽略的事物。这让我越发喜欢独处,不是因为不喜欢和人交往,而是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看得更重要。
苦尽甘来,我内心感到释然、淡定和轻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假性亲密关系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