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图书馆推荐阅读,美国首版畅销50万册,两度被改编电影,入围奥斯卡等多项大奖。20世纪超会讲故事“天才小说家”毛姆口碑杰作,一字未删的“足本”!一部写给千万文艺青年寻找自我的人生之书,白岩松、余华、村上春树、高晓松、杨澜、蔡崇达、刘瑜、俞敏洪感动推荐。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呢?“我要走遍世上的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刀锋 读后感 第(1)篇陸陸續續的讀完了毛姆的幾本長篇小說,對這三本書印象深刻:人性的枷鎖(1915),月亮與六便士(1915),到今天看完的刀鋒(1944)。三本書完成的時間不一樣,毛姆的思想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人性的枷鎖是他的半自傳性的小說,菲利普的成長過程,是從篤信上帝到放棄信仰,不斷追尋人生的意義,一次一次的放下各種枷鎖。一個熱情的青年,愛上庸俗的米爾德里德(聽的這名字都厭惡啊),卻被傷害的體無完膚,遍體鱗傷。在吃遍苦頭之後,參透人生。他認為平平淡淡才是真,最後和薩利過上簡單幸福的日子。
到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以畫家高更的故事為藍本的,思想一下子變得激進了,為追求生命的價值,感受純粹的精神世界,斯特里克蘭德好像中了蠱一樣,突然放棄一切,拋妻棄子,走去巴黎學畫畫。他變成一個生命的意義只有尋找畫畫真諦的人,除了畫畫,在世俗眼光中,他可以說是一個人渣,最後在一個荒島中領悟到畫畫的真正的意義。臨死前的最後一幅壁畫,融入了他生命的全部,可以說他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擺脫一切,犧牲一切。精神需求遠高於物質,這種念頭顯然不同於人性的枷鎖中接受平穩生活的。
過了幾十年,在刀鋒,毛姆又轉入了另一種人生的探索。據說刀鋒是以維特根斯坦的故事為創作背景的,這是拉里尋找人生意義的故事,退役士兵拉里在戰爭中看到戰友「死的像死人一樣」受刺激,心裡無法平靜,開始追尋人生的意義,也是放棄一切,孤身一人在書本、艱苦勞作、各地旅行中去尋找一個答案,他問上帝,問藝術,問科學都沒有真正的解開謎團。最後是在神秘的東方,在印度教的眾神之中找到真正的信仰,簡單來說就是完善自我,達到一種無我忘我的境界。最後找到答案的拉里成為了一個的士司機,自隱於鬧市裡,超然於塵世中。
這三部作品都是關於尋找人生意義,尋找自我。其中又有遞進的關係,從尋找、追問,到把握,再到超越。經歷了自我的期待,到自我的部分實現,再到自我的完全實現。主人公從接受社會安排,到聽取內心的想法的召喚、回歸原始,再到以至善的超然去入世。可以清楚的看到毛姆的思想歷程,這也是他的人生探索。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毛姆給出的自己的答案。但是除了關注主人公的故事之外,其他角色的人生意義呢?在此也不做評價了,畢竟他們也是他們自己故事里的主角。閱讀給我帶來的快樂與其他的事情有不一樣,也並無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