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村自幼生长在北海道的深山小村庄,家境贫寒。刻板平凡的中学生活,一成不变的山居岁月,没有选择的迷茫前途,似乎都注定了他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摆脱出身的困扰。偶然有一天,老师让他帮忙接待一位钢琴调音师,那架年久失修的钢琴经过调音师的妙手,竟发出宛如天籁的美妙音色。琴音就像一道微光,照亮外村的灰暗人生。从那一刻起,外村便立志成为一名调音师……
羊与钢的森林读后感 第(1)篇“生来没拿到好牌,努力却永远不会辜负你”
小说中的外村是一名由板鸟先生的启发成为一名努力的调音师,外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一名森林养大的孩子,无欲无求,无色无味,表里如一,没有阴暗的一面,但也不是很开朗的孩子。
小说围绕外村这位调音师的成长展开,娓娓道来,缓缓推进,主人公外村的第一人称自述贯穿始终。作者采取了顺叙的方式,外村的心路历程大致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点亮、找寻、天赋、努力和循环。
点亮——外村遇见板鸟先生的调音,从此迷上了调音。
找寻——通过学校学习和毕业后的求职板鸟先生的店。
天赋——柳老师说“所谓的天赋,难道不是那种,非常非常热爱的感觉吗?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让你放弃,那种执着和斗志之类的东西,不就是天赋吗?”
主人公最终得出结论:“我们不是因为天赋而活。有没有天赋,都要活下去。我不知道自己有还是没有,也不想被这个问题耍得团团转。我能做的,是用自己的双手,找到某种更确切的东西。”
努力——有意识的努力,往往指望有一天能获得回报,因此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所有的计算和考量都无法超出既定的范围,努力也就止步于此。唯有无意识的努力,才具有超出预期的可能性。
循环——无论你在哪个领域拼搏奋斗,恐怕都因被点亮,进而去找寻,斟酌天赋与努力的比例,在困顿与瓶颈里煎熬。
书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但是有能力的人,不需要一万小时,没能力的人,超过一万小时也没用。哪怕没有天赋,一样可以活下去。但我们暗暗地期待,花一万个小时仍然无缘得见的东西,会不会在花了两万个小时以后,终于能够看到。重要的不是早一点看到,而是看得更多更远。
“借助某一样东西,撑着它站起身子,为自己的世界建立秩序。拥有它便春暖花开,失去它便天塌地陷。有了这些,任凭世界再怎么肮脏,都会找到一条出路。它们不是用来转移注意力的工具,好让你不去看肮脏的世界。它们是前进的力量。”
不知道支持你的那股前进的力量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