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 第(1)篇人的最优体验叫“心流”。
“心流”不是一般的开心、幸福、狂喜,是一种忘却自我,投入到当下,沉浸其中,没有一分多余也没有一分缺少的体验。
“心流”是一个人的内心高度秩序化。
物理学中,“熵”代表体系的混乱度,熵越高,体系越混乱。同理,“精神熵”,代表我们内心的混乱度,内心越混乱,体验越不好,精神熵越高。当人陷入负面的情绪中,焦虑、烦恼、痛苦,就是精神熵增大的时候。我们在获得最佳体验,达到心流的时候,就是我们精神熵最低的时候。我们要获得最优体验,要达到心流,就是要降低我们的精神熵。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达到心流呢?一,目标明确,清楚地知道当下我做的是什么;二,所做事情的难度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有轻微挑战。我做什么,能得到怎么样的反馈,得到这样的反馈,我又刚好能作出相适应的调整。心无旁骛,沉浸当下,内心高度秩序化。
内心的秩序化,可以是简单的秩序,也可以是复杂的秩序化。
简单的秩序化,可以达到,但是脆弱。
复杂的秩序化,较难达到,但是坚韧而富有弹性。
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选择合适的目标,需要磨炼技巧。
生活的环境简单、单纯,没有过多的信息侵入内心,容易达到“心流”状态。生活的环境越复杂,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越纷乱繁杂,我们的精神熵越容易增大,我们越难获得“心流”体验。
要达到心流状态,不是要我们出世,不是要我们看开世间一切,也不是要我们逃避那些让我们精神熵增大的外界讯息。
我们要选择奋斗努力的目标,我们要找到达到目标的方法技巧,我们磨炼这些方法技巧,我们要建立我们高度秩序化的内心。
目标指引我们上路,走起来后,吸引我们向前的反而是路途本身,而非目标。
这不是简单的鸡汤,也不是简单心理学相关科普读物。作者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目标”、“方法”、“技巧”、“坚持”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个人活下去的重要性。读完给人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感,值得反复阅读、琢磨、体会。希望那些处在迷茫、焦虑、不安、不知所措、觉得人生艰难、困惑的人能读此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