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一部: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21世纪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经典杰作,“印度三部曲”第一部。奈保尔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回到其出身地的母国印度,却惊愕地发现这片幽暗国度只属于记忆,属于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幽暗国度(印度三部曲Ⅰ)读后感 第(1)篇老实讲,断续阅读的过程中痛苦不堪,比之之前的《米格尔街》,拖沓冗长,叙事杂乱无章,情绪沉闷萧条,犹如印度的街头乱象,贫穷、混乱、悲哀与绝望充斥胸膛。
印度是个奇怪而神秘的国度,曾经的文明成为一种负担,居于严格种姓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印度教,充满悲情和无奈。外来文化的清醒,并不能带去任何改变的可能,反倒成为旁观者出离愤怒的绝望。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在历史长河里,早已习惯外来文明的殖民。以足够包容,甚至于毫无原则的接纳吸收一切可能的外来文化,并以此沾沾自喜,根植于本土的文明文化,除了在遭遇冷眼自我安慰之外,起不到半点自尊教化的作用。印度人民是一个善于自我阉割的民族,这实在是一件恨铁不成钢的事情。
英国殖民对于印度而言,影响深远。硬性植入的西方文化,语言、习俗,得到了割裂的吸纳,最终的结果是殖民者哭笑不得,被殖民者浑然不觉。印度的今天,患上了杂交的后遗症。高种姓的阶层继续成为印度的精英阶级,享受着高等教育,成为继续统治愚民的少数人,一如几千来理所当然的特权,从这点上说,纯粹而单一的宗教信仰,在禁锢国民思想的同时,也让时代的车轮踟蹰不前。历史改变不了印度。除非印度自我觉醒。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自然的会与我们民族进行对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与印度人相比,汉民族是没有系统信仰的民族,但彼此身上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和诡异所思的忘性存在。再有就是越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本质上是草食性的,敦厚、无为的民族性往往可以创造出灿然文化、伟大文明,同时也为引狼入室埋下隐患。同样奇怪的是,即便饱受外敌统治、百般蹂躏,却依然能够苟延自身文明不被灭绝。我想,这绝不是肉食性野兽的偶然仁慈,至于深层原因,却实在搞不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幽暗国度(印度三部曲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