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读后感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作者:特雷西·基德尔

二十三岁时,保罗·法默就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在医学院就读期间,法默花一半时间在海地行医,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人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他在海地最贫穷的地区建起一座现代诊所,为赤贫中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他在秘鲁照顾结核和疟疾的病人;他说服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大量资金,阻止了西伯利亚监狱结核病的爆发……他奔走于世界各地,不屈不挠地为穷人的医疗谋利。法默医生的行动,是海地谚语“越过一山,又有一山”的真实写照——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在线阅读地址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读后感 第(1)篇

本书的作者Tracy Kidder是一位美国非小说作家,他1981年出版的《新机器的灵魂》获得普利策奖,和男主法默医生是哈佛校友,比他大14岁。
书中讲述了一个1959年10月2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成长于佛罗里达州后来就读哈佛医学院,并在读书期间就深入海地一个贫困地区肯吉为当地人客服重重困难治疗结核病艾滋病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最后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组织,在世界各地治疗结核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的一桩桩事迹。
初读起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特蕾莎修女,因为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服务穷人并且都具有宗教精神,但是读着读着会发现法默医生和特蕾莎修女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比如法默医生服务的对象就是简单的个体,他的目的就是治疗;而特蕾莎修女在每个服务对象身上都能看到基督受苦的影子,从而使特蕾莎修女具有更直接的宗教意义,当然这也是他们之间身份差异的必然结果,虽然法默医生的团队里有很多服务人员都像特蕾莎修女一样有着虔诚的信仰。
由于年少时和海地人一起摘过果子使得法默医生对海地人并没有陌生感,并在大学尚未毕业就知道自己要什么,毅然决然地在海地从事人道主义医疗援助。他认为生命如果可以救治就不应当在意成本经济效益,能救一个就是一个,一个一个地救助,从书名《越过一山又是一山》也能看出这一点。正是这颗起初由法默、奥菲莉亚、怀特、金墉构成的4人组芥菜种成长为全球医疗健康伙伴,也获得了索罗斯基金的慷慨捐助。
法默医生不仅是名传染科医生也是人类学家,从1985年至2018年他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认可,比如书中提到的93年获得的麦克阿瑟奖,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自己服务的医疗卫生伙伴基金。他在极其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著述丰硕,如《权力之病理》、《地震后的海地》、《传染病与不平等:现代瘟疫》、《全球健康再思考》…
书中提到的其他重要工作人员如金墉,奥菲莉亚都是他坚定的左膀右臂,他们的付出与坚持给各行业另一种启发,就是任何工作都必须全情投入,合作伙伴必须志趣想投,否则成就不了组织也成就不了自己(后来金墉担任了世卫组织的资深顾问)。
这个世界充满了悲惨的地方,这个世界也是由一小群极具使命感的人推动前进。
读这本书在自我带入自我比较时常常有种宿命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天分、缘分都是注定的,就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结尾所说的这个世界是注定的,注定的意思就是“上帝是仁慈的”,因此我们必须”全心全意”。
本书无论作者还是译者文笔流畅皆为一流,给5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