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霸主微软,曾经错失了一系列的创新机会。但是在智能时代,这家科技公司上演了一次出人意料的“大象跳舞”。《刷新》全景回顾了萨提亚的变革路径,如在硬件Surface电脑上的投入,在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三大领域的战略布局等;系统总结了他的核心管理思想,即任何组织和个人,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都需要自我刷新。为了迎接智能时代的挑战,他提出自我刷新的三个关键步骤:拥抱同理心,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以及建立成长型思维。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读后感 第(1)篇距离第一波华人留学生赴美已经快40年。为什么时至今日,一代人过去了,硅谷乃至美国仍然没有几个大陆华人担任知名大公司、机构的领袖,但印度人如微软CEO纳德拉、却层出不穷?这本书或许会给你一点答案。
作为一个曾经在硅谷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我想分享一下个人的感受。首先纳德拉本身具有一些领袖特质,是他成功的关键: 例如同理心、成长型思维。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自我学习,不断成长,同时激励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同时也能更好的洞察市场趋势和潮流,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
但是,在这些表面特质之下,仍然有些个人维度之上的巨大差别,那就是国家教育体制的区别。纳德拉等印度IT领袖是印度精英式基础教育的产物,从小学习英语、哲学,接触西方价值世界观,格局和知识面远比同期大部分流水线式中国基础教育下的学生大。前者的精英基础教育可能更适合培养未来领袖型人物,而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更适合培养工程师、科学家等技术型人才。书中纳德拉曾是陆奇的手下,因为某种原因,陆奇没有被微软董事会相中为CEO人选,大概就能看出两种体制下培养出人才的差别。
目前,中美两国竞争将是未来几十年的世界主题。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各行各业的专家,更需要任正非、纳德拉这样的领袖人物,来带领创新变革和全球化竞争。而在我看来,如果不从基础教育开始改革,改变以考试等标准化模式(本质还是儒家科举制度的影响)来选拔人才的方式,未来的中美竞争中国是后继乏力的,因为优秀人才还得往美国跑。
希望未来的国内基础教育可以完全摆脱应试模式,注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多教哲学。从小培养读书,培养学生的多元世界观。这样,或许10年后,我们也能多出几个纳德拉式全球化领袖人物(出任正非太难了,百万中取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