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江城读后感

江城

作者:彼得·海斯勒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江城》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首选书。该书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得到《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等多家外媒推荐,是《时代周刊》亚洲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彼得·海斯勒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及《国家地理》等杂志的撰稿人。随着《江城》《寻路中国》《奇石》的出版,他成了西方书写中国的最畅销作者。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江城在线阅读地址

江城读后感 第(1)篇

丰富温暖的记录。

如果把书形容成一种吃的,这本《江城》于我而言就像是糯米饭,有点甜,越咀嚼越香。

讲的是九十年代末一个美国人在涪陵生活两年的记录。

作者受过很好的教育,再加上中美友好交流的政策,他完全可以选择去四川更好的地方,比方说成都。但他却选择了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涪陵。书的最后给了答案,正是这样的地方,更能呈现出最地道的中国特色。

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作者何伟在涪陵师专的英语系任教,他写过学校里组织的篮球比赛,由于几个美国人的加入,变成了中美篮球赛,学校里的人都不想中国队输,整个比赛被形容得十分可爱。

他还描写了学校里形形色色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当地的人又是怎么看待他这个老外的,其实过得并不容易,但是作者总是能理解他的被特殊对待,总能理解涪陵人的友好的或者让人不舒服的行为。

尤其记得作者曾经跟一个小商贩起了冲突,那个商贩很不友好,但事后作者还是表示理解,因为他觉得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商贩饱受生活压力,又何必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呢?

再说一次内容很丰富,作者记录了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个年代中国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他的记录从来不是夸或者是贬,他是在真实的体验,江城的山啊水啊人啊事啊。最打动我的,是作者以一种美好的包容理解心态来看待他在江城的生活。那些烦恼的小细节都被他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他习惯了当地农民问起他的工资,美国的生育政策等等,甚至会等着他们来问,真是十分可爱。他善意地理解这座小城,江城有美好也有很多瑕疵。正是如此,显得十分动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江城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