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幸福的建筑 读后感

幸福的建筑

作者:阿兰·德波顿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幸福的建筑在线阅读地址

幸福的建筑 读后感 第(1)篇

我有点喜欢这本书。
最初选择这本书大约是它把“幸福”和“建筑”放在一起的微妙的矛盾感。建筑好像总给人正直、严谨的形象,虽是为人类所修建,但后来总与“幸福”的道义分道扬镳。
既有“幸福”作定语,这本书自是与建筑普及本不大一样,作者好像更为关注建筑在人文上的意义,以及建筑与美。因此,全书读起来并不生涩枯燥,反而时时内观,颇为享受。
通读下来,觉得本书的亮点大约有几点:
1、文学性。
文章中大量长句子的应用其实颇需要勇气,而要把长句子所表达的内涵准确传递到读者更是要一定功力。诸如“因为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
后来才知道,作者涉猎颇广,《旅行的艺术》和《拥抱逝水年华》都出自他的笔下。
2、理性。
作者面对他不认同的建筑设计时所持有的客观态度让人折服。面对勒科比西埃关于“另一个巴黎”的设计规划,作者大感诧异,但认为“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一个理性之人是如何起意要摧毁半个巴黎市中心的,只有在对这个计划背后的志向产生同情并对其中的逻辑产生尊敬后,再开始嘲笑或者确信自己超越了这个关于城市未来的非凡创意,才算得上公道。”
3、建筑与内心。
这本书不单单是对建筑的描述,更是对自我的窥探。书中反复提到“将某幢中国的建筑描述为‘美’的,其含义也就并非限于纯粹的美学喜好;它还暗示出你受到这幢建筑通过其屋顶、门把手、窗框、楼梯和家具促成的那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吸引。”即,我们所下意识喜欢的建筑风格其实也是我们性格的投射。建筑、文学、艺术,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探寻自身的一种途径。
4、建筑与美。
正如后记里所说,虽然意不在此,但这本书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副产品毫无疑问是对建筑基础的普及。它帮助我们找到那些能描述我们所爱风格的形容词,它帮助我们理解和重构了我们对建筑的喜欢,它为我们的喜爱冠名。
5、责任感。
我对书中的最后一段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建筑的责任:
“我们对脚下的土地负有义务,我们建造的房屋决不能劣于它们所取代的那片处女地。我们对小虫子和树木负有义务,我们用以覆盖了它们的建筑一定要成为最高等而且最睿智的种种幸福的许诺。”
(扣掉的一分在于电子书的排版。通常在读过好几页才看到上一页附的插图,影响阅读体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幸福的建筑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