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同时又蕴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因此我们必将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1)篇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看这本书的,但越看越觉得自己可能对书名想多了[捂脸]
简单查了下,感觉阿德勒的成长经历和他的个体心理学观点完全契合:家里6个孩子排行老三(不是老大易被夺爱,不是老幺易被宠溺),老大做出了良好表率,五岁患肺炎遂励志学医(幼年重大经历对职业兴趣选择的影响),平时成绩一般,后来在父亲引导下变得出众(父母正确引导的重要性)。所以在做剖析的时候至少自己这一关还是很好过的吧!
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在四五岁时便已形成,而父母的关爱程度与引导方式则对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驳斥一切环境影响论,认为哪怕是学校师生的区别对待,社会上的不公遭遇,都只怪这个人根上的人生态度就是错的,他自己选择了一条与人对抗的道路。并由此强调早期父母关爱和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总感觉作者有点极端了,人的成长本就复杂,个体心理学和遗传、环境影响应该都在起作用,不必为了推销自己的理念就完全排斥其它观点吧?况且里边做的种种解释也都出自对一些案例的总结,人人都适用吗?
书里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合作。孩子一定要从小培养合作意识,没有合作意识是一切叛逆、违法犯罪的根源。
“医生,我家孩子不上班,也不愿与人交往,整天游手好闲,你帮帮他吧”
“你回忆回忆记忆中最早记住的事,跟我描述一下”“你家里排行第几?”“你父母关系好吗?”
“好了,你这个主要是合作意识欠缺造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是老大,本来父母都爱你,但自从有了小弟弟后,他们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了弟弟身上,你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以就用各种叛逆的办法来引起他们的注意,你不上班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引起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感到焦虑,这样整个焦点都在你这里的,你就觉得成功了。如果父母在小时候就能正确的引导,给你灌输合作意识,让你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你就不会觉得自己的爱被剥夺了,也就不会产生这种抵触了。你要认识到,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和父母做抵抗,为了吸引到他们的关注。你能认识到吗?”
“嗯,你说的对,我认识到了”
“只要你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你这种情况发生的本质,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怎么就解决了。。。
这本书适合父母当做育儿书看吧,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跟预期不符我还是一章章看了下去[捂脸]可能是觉得心理学比较有意思吧
推荐给那整天爱看育儿书的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