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初版于1795年问世,相比起《国富论》,该书更受斯密本人重视。全书共七卷,反复修订过五次,直至亚当?斯密去世前,都还在大幅修改此书,并将最后一次改写称之为对人世最后的告别。众所周时,《道德情操论》是一本道德哲学著作,但可能鲜少有人知道,其对于经济学的价值,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此书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在书中,斯密首次提到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可以说本书为多年以后在《国富论》中更详细地展开关于利己心、交换、分工、财富生产与积累、自然自由、公共利益等的体系性的论述做了哲学铺垫。此次也配以译者导读,并加入了大量助于理解的精美插图,希望能够成为最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第(1)篇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一个词,见猎心喜。
一个非常完整严谨的体系。
我的爸爸是一个物理教师,但是他把物理教出了哲学感。物理这座大厦,除了两朵乌云,他把牛顿力学统一成一套内在一致性的严谨的体系。从那时起,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的美感对我的冲击。而这本书的秩序感,毫不亚于牛顿力学。
《道德情操论》,顾名思义,是阐述人类道德情感的性质、起源、内容、功能及其社会后果的书。
读完《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好像存在根本理论上的不一致。《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同情、利他,而在《国富论》研究经济世界时却把人们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不是,人们同情利他是为了长远上的利己。
《道德情操论》以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运用这种原始的同情心,人们得以形成群体的规则与秩序,能够在没有任何其他外部强制力(王权、神权或其他超越性的自然力量)作用下开展合作,组成社会,形成约束彼此言行的公序良俗。
在斯密的理论框架中,始终存在着三个主体:一个行为人,一个行为的承受者和一个观察者。
观察者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或两种关系来研究评价行为:首先是从它的动机;其次是它产生的结果。一种感情相对于激起它的原因或者对象来说是否恰当,决定了行为是否合宜。而一种感情产生的结果的有益或有害,决定了它所引起的行为的功过得失,并决定它是值得报答,还是应该受到处罚。
“正义感”是一个人用来裁决他人的,“良心”则是用于自裁的。斯密的正义论,对于认识市民社会的法理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果说在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正义原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要相互侵害,那么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更是一个基石性的东西。《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重要,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都以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其实从客观上而言,常常是达成了出乎个人想象和欲求以外的公共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