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湾》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北方一个叫做“三里湾”的乡村,在乡政府和村干部的带动下,通过细致的动员和启发工作,使不少脑子里还残留着浓重私有观念的人们转变了思想,用事实化解了各种尖锐纠纷,最后由村团支部的青年们带头,全村老少都参加了农业社,走上共同致富的大路。《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民主政权初建时,农民和地主恶霸所进行的曲折复杂的斗争。小说揭露了恶霸地主阎恒元幕后操纵村政权、反对减租减息、发化农民之间的团结、破坏政策法令的卑劣手段,塑造了李有才这样一位正直坚强、机智乐观、幽默风趣的新农民的艺术形象,也描写了聚集在李有才周围的“小”字辈的成长过程。
三里湾 李有才板话(山药蛋派经典文库)读后感 第(1)篇赵树理先生,人民艺术家,作品令人感触很深,他的文章和他的人一样纯朴可爱。第一次读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品,又是一个学历史的,从这样的写实文学中更能体会到人民的生活,虽然我清楚的知道历史学和文学的区别,但是我爱这样的小说,喜欢这样正直的作家。
不久,赵树理回到北京,还是忧心忡忡,整天想着农村那一幕幕浮夸情景,担心农业生产会恶化。在参加各种会议时,在跟朋友交谈中,总讲自己在乡下见到的浮夸现象,讲基层干部头脑发热乱指挥生产的现状。有朋友劝他:“老赵,你说的这些情况跟新闻宣传的调子可是相反的。还是少说些吧,省得惹出麻烦来。”他却不以为然,说:“我是担心农业生产垮掉,到时受苦的是老百姓。”他认准的事不回头,不光嘴上讲,并且凭着一位作家正直的良知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胸,写出了一万多字的长文《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站在农民利益的立场上,发表了对农村工作的看法,主要观点与刚刚在庐山会议期间批判的彭德怀的“万言书”基本相似。有点“不识时务”的赵树理,明知这是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还要寄给当时《红旗》杂志的负责人陈伯达。正如他在附信中所说:“在写这文章时候,因为要避免批评领导的口气,曾换过四五次写法,最后这一次虽然把这种口气去掉了,可要说的话也有好多说不进去了。即使如此,这文章仍与现行的领导方法是抵触的,我估计不便发表,请你看看给我提出些指正——说不定是思想上有了毛病。不过即使是那样,我也应该说出来。”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期望能引起决策层的注意,尽快改变农村工作方针。
遗憾的是,赵树理的良苦用心无人理解,带来的却是一系列无情打击。陈伯达收到赵树理的文章,如获至宝,马上把文章作为反面材料,转给中国作协党组。中国作协不敢怠慢,很快展开了对赵树理的批判,锋芒颇为激烈。一些名气很大的作家上纲上线指责赵树理,说他与彭德怀一唱一和。赵树理面对压力,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只是以沉默对抗。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时代,那些作家站出来批判赵树理,虽然是形势所迫,但也不能说没有包含他们的政治需要。为什么都是作家,赵树理就敢于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做农民的代言人,而他们不光不敢说实话,还要批判说实话者呢?所谓作家的人格由此可见一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里湾 李有才板话(山药蛋派经典文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