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1993年根据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又名《告别有情天》)由英国著名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主演,获得八项奥斯卡奖提名和六项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成为影史经典。
长日将尽 读后感 第(1)篇自我和解……《长日将尽》读后
常看到对英国贵族的赞美,对英国人克制理性的赞美,看完《长日将尽》这本书,也许会怀疑这种远距离的想象的赞美。不过,虽然整个故事呈现出淡淡的忧伤的情绪,虽然评论区多数读者否定性评价主人公的行为方式,但是我更倾向于“达成自我和解”的接纳,因为人们是靠“理性”的后知之明来评价主人公史蒂文森的“理性”。而事实上,就象在莫斯科斯姆村里,曾经的勋爵家的管家被村民当成勋爵般尊崇,而管家回忆在勋爵家宴会上自己因为平头百姓的理所当然的无知而被蔑视;就象三十年后从书信联系到现实见面后肯顿小姐终于不再以为“我的余生在我面前伸展为一片虚空”;就象车站里退休管家欣赏享受傍晚的休息。虽然史蒂文森也有遗憾,但是在别无选择的命运中,“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当然,结果是那么的重要(因为通常情况下“成功”的标准就是完满做成某事),但是,人也得接受付出不及得到的亏损的现实(未完成的状态)。
有说,“石黑一雄的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是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
那么故事最后,已为本恩夫人的肯顿小姐说“不再虚空”,从贵族管家下降为巨富管家的史蒂文森说“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两者是否都是“自我欺骗”呢?通常意义上,“自我欺骗”具有否定性;但是,换一个词“自我安慰”,则中性得多。除了必需的日常生活及需求,“头顶的星空”,“诗与远方及艺术”,“宗教及神性”被赋予高于生活的崇高与审美与超越的地位,然而,在“伟大与顶点”之后,人生自然面临下坡路,这下坡路总要走完的;或者说,曾经自以为的“伟大与顶点”原来只是虚妄,那迷途之返总要持续的;或者说,更多人压根都没想过“伟大与顶点”这码概念;欺骗与清醒,是从旁观者角度的审视,而作为当局者,“不能”与“不为”并非黑白鲜明的决绝。
无论是史蒂文森机器人般无情克制服从的顶级管家生涯,还是达林顿勋爵好心办坏事的精英政治生涯,还是莫斯科斯姆村村民的平民政治热情,还是肯顿小姐的“多情总被无情恼”,都不必后悔自己的人生,因为每个人活成的样子都别无选择。或者,你会否定我这番宿命论的消极言论,没关系,因为,我们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