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1911年中国大革命读后感

1911年中国大革命

作者:马勇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华民族重建现代化中国的开始。辛亥革命,刻意模仿120年前的法国大革命,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辛亥革命,超越了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张血腥内战,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

1911年中国大革命在线阅读地址

1911年中国大革命读后感 第(1)篇

有言称马勇写史是带有情怀的,这在《1911年中国大革命》中有很好的体现。
历史不仅仅是史实,还浸于各阶层、各精英在历史进程中的彷徨、决断,冷酷、柔情,背叛、忠诚。大历史固然磅礴,但历史进程也因这些充满情感的阶层、精英的决策而转折、前进。《1911年中国大革命》无疑充满对清廷的同情。大清或是上下5千年唯一一个以和平形式实现朝代更替,甚至政体更迭。回顾惨烈著称的汉亡、唐亡、明亡,无不是杀人如麻、血溅华夏。清朝和平消亡不能不说是各方的仁政与政治智慧。这中间虽然有革命党、立宪党的威逼,清廷最终愿和平逊位,也是最重要的一方。这可能是本书作者对清廷的同情之源。
“同光中兴”后的迅速败亡,是历来史家热衷探讨的话题。无论多么同情、理解清廷,这个话题是抹不开的。政治无非是利益共同体的博弈。立宪主义高涨,则革命主义式微;帝制势力反弹,则立宪主义和革命主义联合。皇族内阁和保路运动,将清廷的政治基础消耗殆尽,工商乡绅皆转向革命主义倾向;压倒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南方新军革命化。保路运动、新军性变两大清末事件,却在本书中未有详加论述,这让作者对清廷的同情颇有些一厢情愿的感觉。
对于袁世凯等北洋新军代表人物,虽然段祺瑞、冯国璋等后世北洋大佬在1911年已经崭露头角,但毕竟不是主角,因此落墨有限;袁世凯作为北洋代表,是清末首要政治人物,作者对袁世凯也不吝赞墨。客观而言,袁确在1911年前进退有据,从未放弃政治主动权,在这等乱世中的确人杰。作者对袁的政治立场刻画,似乎着重于“忠”,颇有些感情用事。袁是成熟政治家,既有政治情感的寄托,也有政治权术的灵活,但断不可能在清廷行将就木时仍然抱希望挽清廷于万危。
革命党人在1911年前行事的杂乱多变、群众基础的鱼龙混杂以及表现出的政治不成熟,导致作者对其的批评。即便于1911年共和革命所向披靡、清廷土崩瓦解,革命党人仍未形成牢固统一的政治基础,其成功的前提条件在于控制了南方新军,这也导致了军人干政。这是北洋混战、国民党派系林立的滥觞。其政治主张的排满和平均地权,显然是为了攫取最大的政治基础,而非理性抉择。
作者对1911年的大革命充满感情,认为其优于法国大革命的重要一点在于和平实现政体更迭且保持大体统一。本书于1911年戛然而止,似乎回避了其后全国混战。实际上混战反过来说明了,其一1911年革命的不彻底,其二1911年的统一实际是表面功夫。
然则,本书是一本好书。好的历史书不是让人醍醐灌顶,而是激起读者思考、批评的热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1911年中国大革命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