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的中篇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我”重温那段历史,采访了“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记录了这场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灾难。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十九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剧本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河南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前四分之一是小说,在这前面又是序(写的是拍这个电影的困难过程,好在最后完成了)后面应该算是电影剧本,因为看了小说的第二天就把电影看了,因为没买这本书后面的当时又看不了,今天能看了写的和电影里展现的应该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就没看,赶紧把评论补了。
有谁说这本书是调查体小说,对。书里都是“我”东拼西凑的各种资料。其中尤其说了从活人口中套出那个痛苦的年代的历史实在太难了,那就是他们心灵永远的伤疤,让他们说一次就是揭开一次。然后又说了资料更多的来自于国外记者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因为他们作为外国人态度更为客观。还着重说了蒋介石其实也明白当时的形式,别人以为他不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说明情况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站他他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层次不同。蒋委员长要考虑的事远远要多于河南的这些官或者在河南路过的美国记者。然后是电影拍的比较和谐,小说里的记载比电影中的情景更要凄惨的多,只是在从小说改编成电影中经过了广电总局的评审,他们要求不能拍的那么真实(对,就是不能面对现实,所以荧幕上整天是辫子戏偶像剧,让人看电视看到痴呆)最后要说的是小说的最后一段,河南人是怎么脱离的灾难,是政府援助了吗?是蝗虫飞走了吗?都不是,是日本人入侵了,因为日本人有粮食。灾区里的人是愿意做饿死的中国鬼还是愿意做活着的亡国奴呢,毫不犹豫,他们选择了后者。在作为中国人之前,他们首先是人。所以日本六万军队轻松击败中国三十万大军,因为他们发动了中国民众,而国民党依然对灾区人民横征暴敛依然在欺压人民。看过电影很多人觉得压抑,其实我不这么觉得,因为电影已经被和谐过了,小说比电影更让人压抑百倍,而我在看电影之前已经把小说看过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