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如何以小点缀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说出大故事,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趣味所在。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在政治的最上层,这本来就是一场夺权的运动,弥漫全国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一种局面。在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惨痛的一页血泪史。
干校六记读后感 第(1)篇小时候学课文 荔枝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着杨先生,我对荔枝凭添了许多期待与喜爱。然而从那时到后来的十多年,我一直以为杨朔杨先生是个男子,即便后来知道杨先生原来是个女子时,也停留在是大文学家钱钟书先生的妻子的认识层面。 让我对杨先生心生敬意的是她短短的一篇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繁忙时,漫步时,焦躁时,愉悦时,我经常念叨这句话,感觉这句话似曾相识,又精妙无比。人生百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心这深不见底宽不着边又常常为世俗忽略的存在,是更应为我们每一个人分外珍重呦。 后来开始有意识地阅读杨先生的书,我们仨 从彼此相扶到踽踽独行,写尽了一家三口的甜蜜与苦痛。但这样真纯的情感何其珍贵啊,人活一世的最大的价值就在其中吧! 上班的时候特别忙碌,每天中午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总要挤出一半的时间来读这篇 干校六记。杨先生的文风是我喜欢的,质朴真纯,不浮华少雕琢,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六十多岁的人离开自己的熟悉的地方,离开自己的挚爱,开荒种菜守园,在劳碌中消磨时间与生命。幸好,钱先生下乡的地方离得并不远,于是,钱先生去镇上时,杨先生站在菜园里,他们隔着山岗农田远远地聊上几句。于是,在不需劳动的雨天,走上十几里泥泞地,跨过涨满水的沟渠,深一脚浅一脚地去看杨先生,说不了几句话后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住的地方。于是,在那充满苦难的岁月,因着彼此的慰藉与鼓励,竟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出来。 看杨先生的书时,我时常会想起与我家先生相处的情景,也感叹,世间的女人也许大抵相似,将亲人看得如此之重要。只要彼此在,走过千山万水也不觉太辛苦了。只是一想到这时,总忍不住叹气,杨先生自己独立生活的那些年,是怎样的孤清和落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