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瓶花艺术家徐文治追根溯源,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厘清中国传统瓶花之脉络,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中国传统插花初探朴素、空寂、静谧,把清雅寄于瓶中,独抒性灵,幽静中延续美的意境。
瓶花之美读后感 第(1)篇瓶花之美
“瓶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植物,对花器,对环境的理解呈现出来的艺术。“瓶花”首先是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不是在炫技,不是表演给别人看。
中国插花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是趣,生趣、意趣、艺趣;其次是适,适其境、适其趣、适其道。
趣首先是生趣,也就是说要把植物本身生长的趣势味插出来,做到“各具意态”,这是最起码的一步。“俯仰高下,疏密斜正”是构型的原则,每一个枝子,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要达到“各具意态”。“意态”就是它的“生趣”——植物怎么生长的,我们能不能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会觉得非常美,表现不出来,花就是死的。植物自然生长的姿态,就是它同环境抗争的结果,是它生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是活泼泼的美的姿态。
第二个是意趣。也即植物的态,用巧意来取舍它,驾驭它。插的有没有意思,这就是修养。在生趣的基础上,要插出来植物的态,插出属于个人的意趣,也就是个人对这一枝条的生命的感悟和取舍。
第三个是艺趣。大自然的花在枝条上盛开本来就很好,为什么还要折下来插花呢?因为大自然的花不是为了美而开,花开是为了繁衍。而我们插花,是把它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驾驭它,用传统的审美统摄它。在解决了生趣、意趣之后,将其提高到一个艺术的层面。首先是“生趣”,植物是这样生长的,它的姿态是活泼泼的,插出来感觉特别好。第二个,通过技法、修养,表现出来一些不同感觉,特别有意思。第三更高的境界——审美。我们不仅仅是把自然表现出来,我们要来源于大自然还要高于大自然。
插花一定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一个小水珠。但它反映的是生活审美的所有的追求。
我们插的就是通俗的、当下的这种感觉,我们在努力地把当下的时代性、庸俗性去掉,才能融进历史,将来才有可能形成新的传统。“笔墨当随时代”,其实不需要,你的笔墨出来就是有时代性的。能够超越时代,才能留给后人。
附:
立春四信:梅花、水仙、山矾、迎春。雨水四信:山茶、玉兰、望春、兰花。惊蛰四信:樱花、菜花、杏花、李花。春分四信:桃花、棠棣、梨花、紫荆。清明四信:桐花、海棠、丁香、蔷薇。谷雨四信:牡丹、柳花、荼蘼、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