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其留学波兰期间(1954-1958年)的往来家信,由傅雷家人编定。这是一份两代人之间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厚重不失轻松,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中学生阅读后自然明白,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读后感 第(1)篇很认真的读了两遍,是初二学生必读书目,我也读了一遍纸质书,一遍电子书。忽然觉得当父母真的是说易也易,说不易也真的难又难。易的当然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暂且不说,难的是又想负责又不会方法的父母。从傅爸爸可以看出他和郎爸有一拼,都是极端负责的一类人,所以才有了艺术家和钢琴家的横空出世。一个是讲究方法循循善诱磨磨唧唧絮絮叨叨,一个是棍棒底下出人才,反正天时地利人和,都出彩了,姑不论各家环境如何,但都是堪称一部血泪史。傅爸爸远隔千山万水,从为人处事,到艺术修养,居家理财,给儿媳妇写信讲持家之道,看的我也是极佩服又好笑,也理解傅爸爸为了这个艺术家的高瞻远瞩,甚至是为祖国培养人才才如此婆婆妈妈,这多亏了是远隔重洋,不然的话,极易叛逆,姑婆不合,管太多了。但是唯有这样,全世界也只此一家,在严格的家教下,才熏出来一完美的钢琴家教育家艺术家,他绝对是艺术家,文化修养太深厚了,只有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才能深刻领会巴洛克 古典 浪漫时期的音乐内核。钢琴家只是形似,而弹的如神似,那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东方人能弹出西方人的肖邦练习曲,宛如真人再现,太难了。傅爸爸的平台之高 不可复制。而三年大灾时,跟儿子要食物的那种无奈卑下张不开嘴又不得不张的那种纠结,真让人心疼,父母为儿女命可以不要培养他呕心沥血,反过来要点吃的自己都难受的不得了,像做了对不起国家人民的事儿似的,内疚得不行,我也心揪的疼。学富五车的傅爸爸都如此,平常之人一样。
同为傅家公子,傅敏没有受到格外的重视,因此平凡如常,即便天资尚缺,但所玉不琢不成器,父母功劳之大可想而知。
如今身为父母想推卸责任给他人给学校,结局也可想而知。
资质平台苟且的我只能尽人事凭天命,学学精神吧!
推荐父母必读,初二的孩子特别是现在在蜜罐里长大,根本体会不到那种滋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