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统一天下的策略是按照后周大臣王朴的《平边策》制定的 ,基本上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八个字,而在当时的形势下,最弱的政权就是位于江陵的南平与湖南的武平,因此 ,赵匡胤决定对这两个小势力先开刀。
一
南平是后梁时高季兴所建立的割据政权,所有地盘不过三州之地,实力是十国之中最为弱小的。
就在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南平王高保融病死,由弟弟高保勖继位,被宋朝封为南平节度使。
武平,是马殷在湖南建立的政权,当时的国号叫“楚”,可惜马殷死后,五个儿子争权夺利,史称“五马争槽”,最终被南唐所灭,随后楚国部将周行逢起兵击败南唐,占据湖南十四州,被柴荣封为武平节度使。
宋建隆三年(962)的时候,周行逢病死,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位,当年和周行逢一起起家的衡州刺史张文表对此十分不满,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凭什么骑在自己头上。
当时周保权的一支军队刚好路过衡州,张文表趁机发动兵变吞并了这支部队,然后装成披麻戴孝的样子直奔朗州,在途径潭州的时候杀掉了守将廖简,武平内乱给了赵匡胤一个极好的借口。
二
就在武平发生内乱的时候,南平也发生了变故,南平节度使高保勖病死,侄子高继冲继位,赵匡胤早已经图谋南下, 因此派人前去刺探军情。
南平地狭民寡,高继冲横征暴敛,因此赵匡胤觉得出兵的机会来了,但是出兵总得有个借口,就在赵匡胤想着应该怎么找这个借口的时候,一个枕头送了过来。
原来周保权得知张文表占领潭州,心中非常惊恐,一面令大将杨师璠平叛,一面派人向宋朝求救,赵匡胤大喜,决定效仿春秋时晋国假道灭虢的方法,一箭双雕,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
赵匡胤一面答应武平的出兵要求,一面向南平借道,任命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李处耘为都监进军荆湖。
宋军还没有进入湖南,杨师璠已经攻陷潭州,张文表死于非命,但宋军并没有停止进军,依旧按原定计划南下。
李处耘率兵来到襄州,立刻派人向高继冲借道,高继冲见大军兵临城下 ,十分惶恐,于是派出了叔父高保寅前往军营犒军,慕容延钊大摆宴席,但其实李处耘已经率数千骑兵赶往江陵。
高继冲看到宋军兵临城下,只得战战兢兢出城迎接,而李处耘立刻派人占领了城内的各处要道,南平就这样兵不血刃的被赵匡胤收入囊中。
三
平定了南平的宋军马不停蹄的赶往湖南,这时的周保权听说宋军到来的消息十分惊慌,许多人都请求直接向宋军投降,但将领张从富坚决不同意,于是周保权在其怂恿下决定以武力对抗。
见劝降不成,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水军直趋岳州,陆师则出澧州,直指朗州,宋军很快在岳阳北的三江口大败武平军,歼敌四千余人。
李处耘率陆师为先锋一路狂飙直进,张从富的大军还没有与其交战便望风而溃,接着李处耘顺利占领朗州,张从富被宋军擒杀,周保权则是乖乖当了俘虏。
荆湖之地,“南通长沙,东距建康,西迫巴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宋朝吞并巴蜀,也就切断了后蜀与南唐两个最大割据势力的联系,从此,宋朝可以左顾南唐,右瞰后蜀,南通南汉,为以后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和东灭南唐创造了游历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小国发生内乱,赵匡胤大喜:此乃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