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出现墓葬开始,其葬式就是屈肢葬;因为原始人大多数时候都是蹲坐姿势;死亡之后也是蜷缩一团,所以在当时人类的脑海中,屈肢是十分常见的姿势;随着人类的进化,文明开始产生,人们吃饭、睡觉都开始讲究起来,直肢葬便出现了;直肢葬早期只在大型墓葬中出现,但大型墓葬只是少数,多数墓葬还是中小型;到了汉代,曾经大规模的屈肢葬已经完全消失不见;这漫长的年代中,广大平民和小贵族中发生了什么?葬式的转折点又在何时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据以往考古发现,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秦代,屈肢葬是关中、陇东地区秦墓的重要特征;除屈肢葬外,这一地区秦墓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直肢葬;战国中期以后,关中小型秦墓中直肢葬迅速增加,屈肢葬随之减少,西汉早期以后屈肢葬彻底消失;中小型墓葬里的屈肢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取代?据观察,转折的关键信息,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平民和小贵族的墓葬当中;且两种葬式体现出秦墓的等级差别。
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专家最早注意到秦人葬式与社会等级的关联,认为秦的奴隶主贵族采用直肢葬,而屈肢葬是奴隶或解放奴隶的葬仪;也有专家认为,秦的王室成员即高级贵族或许采用直肢葬,而中小贵族及一般平民则采用屈肢葬;以上两种见解都获得众多支持;然而,上述观点均未详细研究小型秦墓,也就是平民阶层和小贵族墓中的直肢葬;有中外学者注意到秦人葬式的这一变化,但未曾有入研究;因此,秦人平民曾经作为主流的葬式,由屈肢向直肢变化的过程、原因及社会背景等正是四十年后考古的重点。
专家收集所渭水流域 (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地区) 的秦墓资料,时间从西周晚期至秦末,共1500余座秦墓,并根据墓葬的面积、形制以及铜礼器、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殉人、车马器、兵器等随葬品的有无多寡等等,将秦墓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具体来看,三个等级的墓葬,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晚期的特点大致相同;进入战国时期,大、中型秦墓延续了春秋时期的葬式特点:大型秦墓依然采用直肢葬,中型秦墓直肢葬、屈肢葬同时并存,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小型秦墓。
战国早期,小型秦墓开始出现少量直肢葬,到了战国中、晚期,小型秦墓中的直肢葬墓剧增;也就是说,小型秦墓的葬式有一个由屈肢向直肢转变的过程;小型秦墓中的直肢葬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早期的凤翔邓家崖墓地;这批直肢葬的出现,颠覆了小型秦墓必用屈肢葬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具有划时代意义。
如此说来,小型秦墓葬式,由屈肢向直肢转变背后的原因,以及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又是什么呢?专家将所有的小型秦墓,按墓葬结构、随葬品多寡等进行分类;A类为相对富裕的人群,B类为相对贫穷的秦人;研究表明,直肢葬在A类墓中出现得早,且普及率高;而在小型B类墓中出现得较晚;传统的屈肢葬在小型B类墓中保存得较多,消失得也较慢;也就是说,秦人的葬式变革最先出现在较富裕的平民阶层,之后向下推广普及。
专家还发现一个现象,战国中期后,几乎所有随葬武器的屈肢葬秦墓中,均出土有中原风格的青铜器;这些铜器可能通过馈赠、贸易、战争掳掠等多种渠道流入秦地,在彼时,当以战争的可能性最大;因此专家推测,这些墓主生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外战争,凭借战功得到了中原诸国的青铜器,并由此擢升为军功贵族;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秦人平民通过战争晋升为贵族的现象表明,直到春秋战国之交,秦人葬式仍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即上等人直肢葬,下等人屈肢葬;然而自战国早期开始,随着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不少平民靠着建立军功,摇身一变成为贵族,于是直肢葬向小型墓慢慢渗透,等级色彩逐渐消失;在屈肢葬消失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战事频繁、秦人好战、极度崇尚武力的特点。
【参考资料:《史记》《考古》《葬俗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远古时代风靡的屈肢葬,汉代已经完全消失,专家:反映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