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安史之乱的时候,我始终强调:如果大唐可以全心全意地平叛,安禄山绝对撑不过一年,因为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大唐西北军区要收拾安禄山实在是太轻松了。
可大唐根本无法全心全意地平叛,除了皇帝对于西北军区军阀化的恐惧之外,还在于西北军区的主要职责是防范外敌。
大唐最危险的两大外敌分别是吐蕃与回纥,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西北军根本不可能大举向东攻打安史叛军。
后来,大唐与吐蕃、回纥谈妥了条件,在都城长安丢失后,这两大外族纷纷表示,愿意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帮助大唐平定叛乱。
回纥可汗、吐蕃赞普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宴赐而遣之。
大唐政府在大举反攻前,对吐蕃、回纥做了哪些外交努力,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大唐没有“出血”,这两大外族绝不会出手相助,他们又不是活雷锋。
面对两大外族的拳拳盛意,大唐政府纠结了一番,决定选择与回纥合作,不搭理吐蕃的请求。
之所以选择与回纥合作,是因为相对吐蕃而言,回纥要落后一些,在地缘上与大唐的领土纠纷也不多。
事实上,回纥共有两次进入大唐腹地(一次平定安禄山叛乱,一次平定史思明叛乱),并且在政治外交上占尽了优势,但是他们都没有趁机侵占大唐领土,只是狮子大开口索取经济利益。
吐蕃则不同,他们与大唐一直存在领土纠纷,只要有机会就要侵占大唐更多领土。
安史之乱开始后,吐蕃侵吞大唐领土的行为几乎没有停止过,这导致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大唐领土迅速缩水。
对于这样的邻居,大唐除了提防还是提防,根本不会产生与他深入交流的兴趣。
回纥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就如当年突厥帮助李渊父子时的条件一样,无非是金钱和美女。
对于某些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爆棚的人而言,这种做法实在是丧权辱国;可如果从国家存续的角度来看,这种条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少与割地的条件相比,实在不算苛刻。
事实上,大唐原本可以付出比这更小的代价,但傲慢与自大让他们付出了更多。
最初在安禄山起兵时,大唐中央政府认为平叛不会耗费多少时间,所以一直不愿意对这两大外族妥协。
随着事态的发展,大唐中央政府终于发现,如果不对两大外族做出一定的妥协,恐怕大唐要在左右平衡的过程中走向分裂。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一方面开出优惠条件与回纥合作,另一方面也默认了吐蕃即将大举东进的事实。总而言之,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只能让吐蕃与回纥趁火打劫一把。
在写这段历史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安禄山为什么没有试图通过与吐蕃或回纥合作的方式,一举把大唐打崩盘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种方法,所以安禄山等人没有理由想不到。
而且,既然大唐政府可以用出卖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回纥的支持,安禄山为了取得胜利,实在没有道理拒绝这种做法。
比较合乎情理的推测是:安禄山也曾试图与吐蕃或回纥合作,只是两大外族认为与安禄山合作的成本太高,所以选择了拒绝。
回纥第一次帮助大唐,是收复长安和洛阳,一共只打了两个月仗,就看到了实打实的红利。
攻入洛阳之后,回纥军队那是可着劲儿的抢劫,东西多得带都带不走,抢了半天依然不解恨,还让大唐帮他们组织人马打包再送一些。
回纥大掠东都三日,奸人导之,府库穷殚,广平王欲止不可,而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回纥第二次帮助大唐,也是很快就收复了洛阳,当然了,进入洛阳之后又是可着劲儿的抢劫,东西同样多得带都带不走。
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回纥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留其将安恪守之。
这种入境抢劫的收入只是奖金,对于回纥而言,真正稳定且长期的利益是:大唐还会不断出高价从回纥买马,每年还要赏赐回纥大量财物。
如果回纥与安禄山合作,上述肉眼可见的红利肯定就飞了,而安禄山远在关东,回纥得拼了老命帮忙,才有可能让安禄山尽管站稳脚跟。
到了那个时候,回纥就一定能获得远比与大唐合作更多的收益吗?显然也不可能,安禄山打天下又不是为回纥打的。
大唐帝防范回纥的军队始终驻扎在西北地区,如果回纥趁火打劫,基本上只会对安禄山有利,但对回纥而言显然不会有什么明显收益,因为回纥并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击败大唐西北军。
综上所述,对于回纥乃而言,如果大唐始终不开口,他们就想办法落井下石;如果大唐开口求救,他们就想办法捞一笔。
而与安禄山合作这个选项,它的优先度是非常低的。
在安史之乱前期,史书上看不到安禄山、史思明试图与回纥合作的记录。
但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史书上却明确记载,史朝义想向和回纥合作,回纥也接受了类似的合作要求。但是经过大唐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外交努力,回纥终于还是决定和大唐合作。
代宗即位,以史朝义未灭,复遣中人刘清潭往结好,且发其兵。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訹,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入收府库,其富不赀。”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帝令怀恩与回纥会。
在安史之乱后期,回纥为什么依然决定与大唐合作呢?原因就在这里。
回纥没戏,吐蕃有戏吗?好像也没有。
安禄山与回纥合作缺乏基础,与吐蕃合作同样缺乏基础。
无论安禄山有没有和吐蕃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实际上也是一东一西共同进攻大唐。安禄山如果主动与吐蕃合作,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实质利益,更会让自己在外交上处于被动。
如果安禄山敢集中力量优先打穿西北地区,那么他与吐蕃的合作就有价值。但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一个玩不好,很可能把整个中国打成南北朝。
换言之,大唐有可能被打得全面退出北方,然后以稳定的西南和江南为基础;安禄山以残破且不稳定的关东、中原为基础;整个西北地区沦为吐蕃的地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出现这种结果,还不如让大唐抱着一个扔又不舍得扔、抱着又无比费劲的西北地区和自己开战。
只要大唐不想放弃西部领土,就绝不敢随便调西北军东进。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只要把江南打穿,大唐帝国就丧失了广阔的大后方。
从这层意义上讲,安禄山当时真正突破口有两个。
第一个突破口是一鼓作气消灭以李光弼、郭子仪为代表的西北军,全面控制山西,然后稳扎稳打全面进攻西北。
第二个突破口是及时经营关东和中原,找准机会一举打穿江淮,让大唐失去巩固的大后方。
安禄山选择了第二个突破口,所以在西北战场上的安史叛军始终采取防御姿态。
行文至此,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在答应了大唐的请求之后,回纥只派出四千军队,最后居然成为了大唐平叛胜利的保障。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因为四千回纥军队与众不同。可这个答案不能令人信服:如果回纥真有这样的超级精锐,早就在西北战场上吊打大唐西北军了,又何必费这个事儿呢?
实际上,回纥这四千军队是由他们的二号人物叶护太子带队,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
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回纥遣叶护太子领四千骑助国讨贼。
叶护太子率军出现在大唐的阵营中,就意味着大唐对回纥的外交行动彻底成功了,现在他的西北军队可以大举东进,仅这个消息,就足以让安史叛军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这并不单纯是军事上的价值,更是战略、政治、外交上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回纥军队出现,还使用了一种明显的碰瓷战术。
这就好像九一八事变时,日本以极少兵力,居然可以令东北军全线溃退,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能从军事角度来解读。
当时的东北军会想:我干掉眼前这几个鬼子自然是轻而易举的,可如果就因为我干掉这几个鬼子,把整个日本拖下水来怎么办呢?
回纥军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对安史叛军的影响也是如此的。
是的,回纥军队并没有多少,而且他们也不是神兵神将。问题是,你真把这些回纥人打坏了,回纥会认怂吗?如果不认怂,肯定会把更多的回纥军队投入战场。
到了那个时候,一个毫无后顾之忧的大唐西北军区,外加一支急于雪耻的回纥大军,你说安禄山还能撑几个回合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详解大唐反攻安史叛军的国际背景:外族贪得无厌,安禄山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