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史话
彩陶之乡看彩陶 - 1
壹·
-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彩陶王 ( 来自网络 ) -
1954年,在首都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增添了一件稀世珍品,这就是发掘自甘肃省临夏州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精品、被郭沫若命名为“彩陶王”的彩陶罐。这件距今有5000年之遥的陶罐,以其精美绝伦的器形、绚丽夺目的色彩和富丽堂皇的图案,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目睹这件国宝,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远古洪荒年代就具有如此之高的审美眼光和制作工艺而惊叹不已。
- 齐家文化遗址 ( 来自网络 ) -
彩陶在没有被考古界发掘和命名前,临夏人叫罐罐,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器皿,人们用它盛东西。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广河县南山乡半山村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这种文化类型即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安特生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造型独特的素陶。这种独特的文化被冠名齐家文化。194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夏鼐和裴文中先生在广河阳洼湾考古发掘后,根据出土陶罐、陶片等文物的特点,正式确立了齐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
1
贰·
- 三坪遗址 ( 来自网络 )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繁荣的黄河彩陶群,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实物见证。甘肃彩陶的出现,奠定了黄河上游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地位。而丰富多彩的彩陶陆续被发现,不仅使临夏有了"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而且证明了临夏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陶器表面上绘制了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称它为彩陶。从出土的陶器看,临夏彩陶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和寺洼几个文化类型。分类的标准,主要以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表面装饰、造型类别、陶土材料等因素为依据。命名则是以陶器代表性器皿的出土地现地名命名的,同时也涵盖了同一种类型陶器的其他出土地。比如马家窑文化,是因1923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发现而得名。马家窑在临夏境内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大夏河、广通河、洮河、湟水、三岔河,以及银川河两岸的二、三级台地上。在这些地方出土的陶器都有某些共同点,从而成了某种类型的标志。
- 马家窑彩陶 ( 来自网络 ) -
临夏彩陶最负盛名的是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的特点是用浓亮如漆的黑线,在细而光滑的橙色、红色陶衣上绘以纹饰;花纹瑰丽,彩绘多以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涡形花纹组成各种图案。马家窑彩陶在半山类型时期达到了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半山类型因1923年在广河县半山村发现而得名。半山彩陶除了继承马家窑彩陶的彩绘工艺外,在制作手法、色彩运用、图案纹饰等方面都有了程序化规模化批量生产转变的特点。
- 马家窑彩陶 ( 来自网络 ) -
临夏马家窑、半山彩陶的主要出土器皿有瓶、盆、壶、钵、瓮等。大部分都以黑线纹饰,底色以橙、黄色为主,除单纯黑线条的纹饰外,还有黑白两色并用的彩绘方法。白色多镶于黑色的圈边,也有的在黑底上缀以白点,黑白对比,画面鲜明生动。图案依据器形设计:细长的壶瓶,多横向分层或雨点状排列;而造型较大者,以互不雷同的花纹多层排列,图案设计整体和谐、统二,有回环往复之旋动感。
1
叁·
- T149彩陶邮票 ( 来自网络 ) -
马家窑彩陶的代表作是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积石山县三坪发掘出土的马家窑瓮(即“彩陶王”)。马家窑瓮一经出土,便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国家邮政部还将“彩陶王”图案制成纪念邮票,发行国内外,使这一国宝大放异彩。
-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彩陶王 ( 来自网络 ) -
“彩陶王”高49.3厘米,敛口、短颈、阔肩、平底,如倒立的圆锥截体。瓮口处有对称的四只小突錾,腰部有双耳。彩瓮陶质细腻,造型大方美观,从口沿至腹部用黑彩绘=层花纹。上层图案似河水平缓流动而产生的涟漪,与仰韶文化庙沟底类型相近;中层似汹涌波涛翻卷成层层浪花、激流漩涡;下部平行直线构成了水波恬淡温柔的景象。整体图案繁复瑰丽,绘画技巧娴熟,点、圆、波纹、旋纹、直线纹搭配成对称的图案,表现出对河水,尤其是对黄河的深刻理解和崇敬。彩瓮出土时,品相精美,成为我国彩陶发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荣获国宝称号。
文字来源:《临夏史话》丛书
--------------------------------------------------
编辑:宋浩(实习) 责编:祁蓉梅
主编:李建芳 监制:姬平 总监制:刘永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