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的选择,一直是古代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话题。除了非主流的禅让制以外,一般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其实"兄终弟及"也不算主流,主要是"父死子继"。而在"父死子继"的方式中,嫡、长、贤这几个方面到底应该遵循哪一条,也是一个难以选择的问题。如果表现得优柔寡断的话,往往会出现宗族内斗,党争激烈的情况。在三国时期也是这样的。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人都遇到了继承人选择的问题。
刘备:赐死刘封为刘禅让路
刘备早先一段时间非常的惨,按照小编的统计,从东汉中平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184年到208年),刘备一共四次丢妻弃子,以前有儿子也丢了。然后在荆州的时候,刘备没有子嗣,势力也很单薄。于是他收了一个养子,就是刘封。刘封原先叫做寇封,是罗侯寇氏的子弟。后来孟达给刘封写劝降信,里面就提到了刘封可以继承罗侯。刘备收刘封为义子,一方面可以发展在荆州的人脉,一方面也确定了继承人,确保自己有失之后,能有一个带领队伍的人。
结果在荆州蛰伏的时期,刘备和甘夫人又生下了刘禅。这下刘封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了。刘封虽然是刘备的养子,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是有继承刘备基业的权力的。当然这是刘备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刘禅一出生,在感情上刘封就失去了继承的资格。这在后来也酿造了刘封的悲剧。
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接下来扩大战果,派刘封、孟达等人进攻汉中以东、襄阳以西的三个小郡——"东三郡"。然后就让刘封和孟达待在那里了。刘备打"东三郡"是有原因的,可以从这里出兵进攻襄阳。
同年关羽就发动北伐,率领军队进攻襄阳、樊城,向刘封、孟达请求援兵。当时"东三郡"刚刚平定,刘封、孟达拒绝出兵,间接导致关羽的失败;另外刘封长期欺压孟达,导致孟达不满投敌,策反"东三郡"地头蛇申家兄弟夺取"东三郡",刘封狼狈逃回成都。
不支援关羽、欺压孟达、丢掉"东三郡",刘封的错误其实挺多的,刘备处死他也不算太过分。但是真正让刘备处死刘封的原因,是诸葛亮在旁边的建议。诸葛亮认为刘封"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显然刘备也是这样想的,于是赐死刘封。可以说刘封的死,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给刘禅让路,哪怕他没有表露出竞争位置的倾向。
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犹豫不决
刘备一心要刘禅做继承人,毕竟亲疏有别,曹操则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曹操的妻子丁夫人无子,以长子曹昂为养子,也就是说曹昂算是曹操的嫡长子。按照传统宗法制的继承方式,曹昂应该是继承人。结果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打宛城的时候,张绣降而复反,把曹昂给杀了。嫡长子没有了,曹操又看中了贤德。他有一个儿子曹冲很不错,非常聪明而且有仁心。结果在建安十三年曹冲也病死了。接下来最有力的两个竞争者就是曹丕和曹植。
曹操间接害死曹昂,导致丁夫人与曹操关系决裂,卞夫人上位。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的儿子,都算是嫡子,只不过曹丕比曹植年长。如果按嫡长继承制来说,曹丕应该是继承人。但是曹操似乎并不愿意遵循这个制度。曹丕和曹植似乎都有机会。曹植这个人物非常有才华,有句话说才高八斗,就是形容曹植的,剩下两斗才是其他人一起分的;另外曹植对其他的,比如历史、政治、军事这些硬核的东西都懂一些,是曹丕的一个有力的对手。
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态度暧昧不清,也导致部下围绕着曹丕和曹植两个人站队。有站曹丕一方的,比如陈群、司马懿、贾诩、朱铄、吴质等人;有站曹植一方的,比如杨修、丁仪、丁廙、杨俊、邯郸淳、曹彰等人;也有从曹植那里跳槽到曹丕的,比如司马孚。双方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各自的党羽出谋划策,就为了博取曹操的欢心,或者让对方犯错误。结果曹植发生了"司马门事件",断送了与曹丕竞争的可能。曹丕顺利成为太子,之后也是对曹植党羽进行了残酷的清晰,压制曹植等宗室。
孙权:促成"二宫之争"导致政变不断
孙权早年还算比较英明,但是晚年就变得昏聩、多疑。而"二宫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是东吴的一个重要事件。孙权本来也有一个挺合适的太子,就是孙登。但是孙登也去世了,老二孙虑比孙登死得还早呢。于是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本来到这里就应该尘埃落定,但是孙权又给四子孙霸同样的待遇。当初袁绍让四个小辈各领一州,沮授就劝说他:"一兔走衢,万人逐之。"孙权也一样。太子之位并不牢固,也就引起了一些政治野心家下场角逐。
和曹丕、曹植一样,孙和与孙霸也是各树党羽,比曹丕、曹植还要更加严重一些,甚至是到了"举国中分"的程度。双方各自都有重要的人物,支持孙和的有陆逊、诸葛恪、朱据、孙鲁育、滕胤等等;支持孙霸的有步骘、吕岱、全琮、孙鲁班、吕据、孙弘等等,这些只是挑的较为重要的人物的名单,其实还有一堆人,小编就不一一列举。党争进行的非常激烈,还有流血事件。陆逊就是因为牵扯到"二宫之争"中被孙权给逼死的。
由于斗争的规模太大,孙权有些收不了场了,因为无论立哪一方,对另一方都会是一场灾难。最后孙权干脆两个都不要,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孙霸更是被孙权处死,可见孙权是多么冷酷无情的一个人。最后孙权立了自己的小儿子孙亮为太子,临终前给他找了五个辅政大臣——诸葛恪、孙弘、孙峻、滕胤、吕据。
孙权去世孙亮即位,主少国疑权臣执政,正是政权动荡的时候。曹魏的政权被司马氏篡夺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而东吴也因此发生了频繁的政变,首先孙弘打算除掉诸葛恪,但是被孙峻告密,反而被诸葛恪杀死;然后孙峻趁诸葛恪在"新城之战"失败后威望扫地的时候,借孙亮的名义杀死诸葛恪;再后来孙峻去世,把权力交给堂兄弟孙綝,又导致吕据、滕胤与孙綝之间的内斗,吕据自杀,滕胤被杀。孙亮后来也被孙綝废掉。最后孙休成为皇帝,拉拢张布、丁奉一起除掉孙綝,才将东吴政权拉回正轨。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二宫之争"的余毒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令人头疼的继承人问题,刘备、曹操、孙权都有过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