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满城之战,靠“抗旨”和“诈降”取胜,却给宋军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幽州,但由于对战情的错误判断,使得宋军在高粱河之战中遭到了惨败,这也使得宋、辽关系急剧恶化。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九月,辽景宗下令辽军兵分两路,对大宋展开军事报复,燕王韩匡嗣率领幽州的部队作为主力南下,山西大同的辽军南下作为策应,两路大军的目标就是攻打和占领大宋的镇州。

在九月的中下旬,辽军主力从幽州经过河北的易州向大宋的满城集结,辽军的战略部署是计划先占领满城,最后再占领镇州。而大宋在高粱河之战惨败后,就对辽军即将展开的军事报复有所准备,宋太宗制定了“会兵、设伏、夹击”的战略部署。最后宋、辽双方在满城列阵对垒,最后以大宋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场战争却给宋军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

极具戏剧性的满城之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十万辽军,宋太宗把定州、镇州、关南三地的军队集结起来,在辽军背后设伏,准备两面夹击辽军,同时安排潘美前往山西抵御南下的辽军。镇州的主将刘延翰率领自己的部下急行二百多里,在满城北部的徐河边布防,关南主将崔彦进率领自己的部下秘密绕到了辽军的背后。十月十八日,辽军开始围攻满城,至此满城之战爆发。

宋太宗不但预先安排了“会兵、设伏、夹击”的战略部署,还安排了具体的战术部署,按照宋太宗赵光义的八阵图,宋军将八万主力分成八个阵,各个阵相距一里左右,正面迎击辽军。将士们一看宋太宗赵光义安排的是这样的阵型,感觉这场仗没法打,因为这个阵型很容易被辽军的铁骑分割包围,宋军将士在开战之前毫无斗志。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发现辽军是一字长蛇摆开,第一个提出了合并一出的建议,其他将领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在双方开始布阵之时,宋军将领却忙于争论是否听从宋太宗赵光义的安排。为了拖延时间,宋军派人向辽军主将韩匡嗣传达了想投降的意思,辽军也就放松了对宋军的监视。而宋军各个将领在“抗旨”和“胜利”中间选择了“胜利”,他们迅速的决定合兵一处,趁辽军不注意突然进攻,结果辽军大败。

满城之战宋军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使得辽军主力损失一半,并且丢掉了很多的粮草辎重,这场战争以宋军的完胜而告终。面对同样兵力的辽军,宋军在高粱河之战中惨败,而在满城之战中却是戏剧性的完胜,而《宋史》中对满城之战的记录也不过是“三战,大破之”寥寥数字,这原因一方面是前线将领的“抗旨”不值得提倡,另一方面是通过“诈降”取胜并不光彩。

满城之战带来的后遗症

满城之战尽管是以宋军的完胜而结束,但是整个过程在宋军将士眼中却是凶险异常,战争总是在千变万化中,将领们在指挥作战时必须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做出正确的调整。宋太宗在满城之战中,给出了八阵图这样的战术安排,在宋军将士眼中看来是十分危险的举措,最为致命的是整支大军竟然没有一个前线总指挥,以至于将领们在关键时刻会因为阵法而发生争论。

在高粱河之战中,宋太宗赵光义差点被俘虏,这成为他一个心理阴影,他再也不敢轻易的御驾亲征,但是他又不想放弃对战局的掌控,所以他才会在战前提前安排好布阵。宋太宗赵光义的这个举措,达到了人不在军中,但是每一场战争都是在他亲自指挥下完成的,胜利了是自己指挥得当,失败了则由前线将领背黑锅。

而他不设立前线总指挥更是他刻意为之,因为他见识过将领一旦掌握军权的威力,通过哥哥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他就深刻体会到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的威力,而高粱河之战中甚至发生了谋立赵德昭的事件,这让他对武将更是十分忌惮。面对辽国的军事报复,宋军总得出兵迎战,而他自己又不敢御驾亲征,于是就想出了不设前线总指挥的法子。

各个将领之间互不隶属,谁也指挥不了谁,甚至由军衔低的人来指挥军衔高的人作战,这样一来,每一个将领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谋划下,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驭将之策 。然而宋太宗的这种方法,却使得宋军将士在战争发生之前就对战事毫无信心,这个后遗症将对宋军面对未来的战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宋太宗对满城之战的战略部署是宋军获胜的主要原因,但是他的战术要求却差点让宋军再一次的面临惨败,而宋军将士的听话,提前完成了战略部署,宋军将士的不听话,使得宋军抓住了瞬息万变的战机,最后获得完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满城之战,靠“抗旨”和“诈降”取胜,却给宋军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