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三训,建立了明朝。但由于国土的扩张和生产力的进步,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储粮技术也从早期的粮仓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粮仓和粮仓城。但要说古粮仓的囤粮高峰,就得谈谈隋炀帝杨广。杨广登基后,下令大范围的仓库,大力囤积粮食。最有名的是含嘉仓。含嘉仓建于公元605年,工程规模很大。最高峰时,有上万人就业,花了十多年才完成。
含嘉仓位于隋朝都城洛阳。这不仅是洛阳粮仓与关中东站之间的一个运输站。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此外,韩家仓在唐代经历了多次扩张,最终成为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粮仓城”!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我国粮仓总量约1266万石。但仅含嘉仓一地就有583万块石头,占比近50%。此后,韩家仓在南宋唐朝逐渐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由于南宋衰落,京城被迫迁至临安。从此,洛阳城内的含嘉仓逐渐被遗弃。上世纪60年代末,含嘉仓遗址被意外发现,随后专家组织考古人员准备考古发掘。根据含嘉仓前后的考古钻探,考古人员确定含嘉仓的网状排列的仓窖中有287座!其中,含嘉仓160号还保存着一些粮食,但颜色略黄。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当他们取出这些谷物时,第三天竟然奇迹般地发芽了!令他吃惊的是,专家们把发芽的那株送到洛阳农科院栽培。不出所料,这些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种子,奇迹般地长出了耳朵,就像正常的新鲜谷物一样!之后,专家们对160号筒仓的其他粮食进行了检测,发现地窖里的粮食仍含有50.7%的有机质!专家们兴奋之余,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但是,是什么使地窖里的种子依然完好无损,甚至可以在一千年后种植。最终,在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共同研究下,含嘉仓“千年不腐”的“储备”之谜终于解开。
首先,含嘉仓的选址非常科学。含嘉仓所在地处洛阳市地势较高的地区,土壤相对干燥,地下水位远低于其他地方。因此,不易受潮而发霉。据史家珍教授介绍,在建仓库地窖时,工人们首先用火把地窖周围的土吹干,使地窖干燥,不易再次受潮。然后,在放置木板之前,在地窖底部铺上一层草和木灰。之后,粮食并不是一下子倒进去的,而是用谷穗作为两个草席之间的分隔层,既保证了“一粒饭坏了一壶粥”,又防止了过厚的米层受热。
另外,地窖用土封严后,人们会在封土上种一棵小树苗。如果地窖里的粮食被加热或发芽,小树就会变黄。正是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和保护下,含嘉仓成就了“千年不腐储粮”的奇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河南洛阳发现隋唐粮库,内部谷物历经千年不腐,竟然还能发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