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即为“出暑”,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热情的盛夏渐行渐远。
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渎暑将退,伏而潜处。
俗话说:处暑出大日,秋旱晒死鱼。意思是处暑这天,如果天气晴朗,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天气都会以晴天为主,而这个秋天,也将会变得特别干旱。
也不知是不是为了应景,今天中午在天气预报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下起了雷阵雨,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可也带来了一丝清凉。看来,今年的气候依旧高深莫测。
知止不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止”便是处暑所蕴含的智慧。
处暑所对应的否卦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的整体状态,是一个“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形式,在这个大环境下,小人掌管权势,君子若想得以生存,就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了。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消极应对的状态,在没有得到权力的时候,也正是修养身心,养精蓄锐之时。
《老子》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的祸患多是由于自身的贪婪本性,所以君子必须不断地在修行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何时进退,如何取舍。
春秋末期,范蠡因不满楚国当时政治的黑暗,便投奔越国辅佐勾践兴越国、灭吴国。正在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之后,他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与其共同谋事的文种,不听范蠡劝告继续留在越王身边,最后招来杀身之祸。
范蠡和文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在急流勇退,不仅活得逍遥快活,还成了一代商圣,后者则贪恋权贵,最终丢了性命。
《红楼梦》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明明已经拥有很多,却还是停不下贪念、不知止,待到恶果铸成,想回头却为时已晚。
知止而后定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智慧,无论是墨家,还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非常注重“止”。儒家讲“止于至善”,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讲“戒定慧”。背后都是一个“知止”的学问。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后,部下劝其发动兵变、自立为王。谁知,曾国藩严词拒绝,之后还解散湘军,自削兵权,不仅保住了晚节,还换得曾家子孙后代的平安。曾国藩成为中兴名臣而非乱世枭雄,靠的就是知止的智慧。
《处世悬镜》中说:“止为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所以,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才是立身长久之道。
否极难以泰来
上一期我们讲到,立秋、处暑对应的都是否卦。说到否,有网友第一反应便是“否极泰来”,看来只要熬过这两个节气,就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其实不然。
在易经中,否是第十二卦,而泰是十一卦,也就是说,泰卦在否卦之前,从泰到否,仅一步之遥,而从否到泰,则要历经其余六十二卦,完成一个轮回。
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儿。
我们接着来说春秋末期的故事。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为了羞辱越王,便派他去做一些低等的奴隶才做的活。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表面却装出忠心耿耿的样子。时间久了,吴王当真相信了他,便让他回到了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就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帮百姓解决问题,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则在战败后羞愧地自杀了。
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告诉我们,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当你处在泰的状态,想要保泰去否,就要有居安思危的念头。泰来之不易,需要小心维护,且不可因骄傲自满,导致粗心大意,乐极生悲。而这一点,往往比艰苦奋斗更难实现。
否卦,从卦象上来看似乎是大凶,不吉之征。然而它带给我们的智慧,却教会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我们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但前途虽是光明,道路却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处暑:泰极否来,正是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