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代中国的倭寇和当时的日本浪人什么关系?

明代的倭寇之乱和当时中国国内的政策以及周边国家日本的形势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明代从朱棣皇帝以后基本是禁止进行国人的海上贸易和远洋贸易的,但是沿海地区本来土地就少,百姓想要靠自己在地方种田生活真的很难,所以为了生存下去,沿海地区的人不得不从事海上贸易来获取收入,海上贸易的收入是普通种田收入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多,所以在明代很多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渔民都加入了这一大军中。明代地方政府对于此种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们也从中收入颇丰(灰色收入),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严,出海贸易的人收入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就出现了海盗等组织,也引来了倭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抗倭图片

当时的海禁政策

从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海禁政策,当时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如在明代史书资料中有记载:“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除了直接进行贸易的处罚外,对于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一样给予处罚,资料记载:“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卖,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于洪武二十年(1387)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多座岛的居民徙迁内陆地区。朱元璋原来想通过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不仅没有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还在这些地区激化矛盾,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杜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个情况,此外还有人直接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如史书记载:“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有蛮夷为盗”,其中就有很多人直接和日本的浪人武士勾结在一起,在海上为非作歹,甚至登陆沿海地区直接攻打县衙抢劫杀人。

朱元璋像

日本的情况

在明代的时候,日本刚好进入了战国时期,各个封建领主之间相互攻伐,同时从民间招募了大量的武士加入军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丰臣秀吉逐渐统一了日本,降服了各大地方割据势力,此时已经不再需要大量的军队了。

很多参加了军队的武士被迫退出军队成为了浪人,这些武士虽然有一身好武艺但是却不会种田织布,只能靠出卖自己的本事换取收入户口,而当时已经没有那么多位子了,他们也就失业了,在各地流浪。此时正好碰到和日本做海上的国人需要人来护卫船只或者人身安全,就雇佣了这些武士,导致了很多倭寇的出现。这些日本浪人武士是谁有钱就跟谁,基本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为了钱什么都敢做,有了国人做向导又有敢打敢拼的日本浪人,这就造成了倭寇之乱危害沿海地方。

当时地方守卫的明军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日本浪人的对手,这才造成倭寇之乱越演越烈的出现,甚至一度攻打到南京城下。

日本武士图

综上所述,倭寇在明代的出现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有很大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代中国的倭寇和当时的日本浪人什么关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