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区域内拥有一个北宋时期的大名府遗址和一座明清时期的大名府城址,他们分别位于大名县中部和中部偏西的方位,两者几乎涵盖了整个大名的建制史,是研究我国春秋至今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大名府故城,又称北宋大名城,遗址位于今大名县城东北 2—6 公里处,是我国京杭大运河线上著名的城市。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故城范围以大街、双台、御营三村为中心,宫殿区域位于双台村以北的中轴线上,东门口村为故城东门、铁窗口村为故城西门、南门口村为故城南门、北门口村为故城北门,遗址范围较清晰明确。
明清大名城至今已600多年,因公元 1401 年大名府城被淹没而新建于在艾家口镇北一座新城。初建时呈方形,城垣为土墙,高大宽厚,城内街道呈十字交叉,四通八达。后在公元 1565 年用青石对城墙进行加固,城垣气势高大雄伟,结构体系完整,因此有“大名好城墙”之美誉,为现在的大名县城所在区域。
历史沿革
前燕建熙元年(公元 360 年),在此设置贵乡县,开始筑城于此。南北朝时期,公元 580 年北周在此建魏州,隋朝初年(公元 605 年),将魏州改为武阳郡,与此同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作为永济渠节点上的城市迅速崛起,但此时城池规模还很小。
唐朝中期,魏博节度使田悦将魏州更名为“大名”,此为“大名”作为城市名称的开始。唐光启四年(公元 888 年),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将城池在原有的基础上面积扩建至 100 公里,城市的规模与同时期城市范围相比范围较大。五代时期,李存勖曾在此登基称帝,将魏州立为国都,此时魏州成为了区域的经济、政治、军事上乃至文化重镇。宋朝时期,为抵御契丹的入侵,宋仁宗将大名改为“北京”,并对城市布局进行调整,其中宫殿布局仿都城汴梁而制,城池规模宏大。随后又经历金代、元代,直至明朝建文三年(公元 1401 年),由于漳河与卫河河水泛滥,造成洪灾,大名府故城被淹于地下。
北宋大名城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朝、金代、元代九个历史时期,共计一千多年的时间,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 年,北宋大名城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大名城至今已六百多年,因公元 1401 年大名府城被淹没而新建于在艾家口镇北一座新城。初建时呈方形,城垣为土墙,高大宽厚,城内街道呈十字交叉,四通八达。后在公元 1565 年用青石对城墙进行加固,城垣气势高大雄伟,结构体系完整,因此有“大名好城墙”之美誉。
上世纪之初,当地百姓因生存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部分的更新建设,古城旧貌逐渐被打破。随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何基洋率军在此与日军展开了英勇的保卫战,古城城墙、房屋也因枪弹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存的古城墙所剩不多,南北 1.2 公里,东西 1.1 公里,城墙上的房屋也所剩无几,护城河、瓮城早已不复存在。值得庆幸的是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没有受到损毁,城内主要道路也被保留了下来。如今,得益于保护性规划理念的盛行,古城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修缮,并专门制定了保护和复兴计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够看到一座“崭新”雄伟的明清大名城。
城市营建影响因素
北宋大名城受地理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及大运河的影响共同促成了其城市的营建与发展。
地理因素影响:春秋时期,故城位于太行山与沙麓山之间,地理位置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齐桓公在此铸“五鹿城”就是因其易守难攻的险要地理位置。沙麓山崩后,故城区域内为大平原地区,但其作为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一直存在。
大运河发展影响: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故城成为了大运河永济渠段重要的节点城市,受运河漕运的影响,故城贯通南北的优势更加明显,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城市人口随之增加,影响着城市的演变与发展。明朝初期,受黄河泛滥影响,北宋大名城被埋于地下,又在其西南方修建了一座新城。
历史因素: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故城都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的布局。南北朝时期城市规模还比较小,唐朝后期时期,由于魏州藩镇割据的影响十分之大,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立为王,将城市扩建,此时的城市布局规模属于历史最大时期,直至北宋时期,宋朝为抵御契丹的入侵,再次修建故城,城市规模再次发生变化。
政治因素:北宋时期,宋仁宗升大名府为“北京”,立其为陪都,作为北宋的北大门以护卫东京汴梁。在重修故城时,考虑到国都汴梁的周长为 36.7 公里,而唐末遗存的故城却又 40 公里,为维护国都的地位,因此将故城规模缩减,逐步形成了北宋大名城。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名县:北宋大名府遗址和明清大名府城址,见证大名的建制历史